Discover
孟岩投资实证

83 Episodes
Reverse
今天分享我最近读过的一本有趣的书 ——《数字游戏》。先从电影《点球成金》说起。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在电影中,比利·比恩用比尔·詹姆斯的理论,把概率理论和数据统计分析带进了棒球运动。与天价购买大牌球星的传统棒球哲学不同,他利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努力寻找被传统棒球界忽视的数据角度,挖掘出一批由于种种原因被严重低估的球员。这些或老迈、或姿势怪异、或私生活混乱的球员组成的球队,在无人看好的情况下,一举打破了纽约洋基队的记录,创造了美国职棒历史最长的 20 连胜。在电影之外,波士顿红袜队的新任老板约翰·亨利在被比利·比恩拒绝后,重金聘请了棒球数据专家 —— 比尔·詹姆斯,希望把奥克兰运动家队的魔球理论移植到到波士顿红袜队中。两年后,波士顿红袜队打破了贝比鲁斯魔咒,时隔 84 年重新获得了总冠军。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我脑海中马上浮现的问题就是,魔球(Moneyball)理论是不是可以运用到足球运动上?我是阿森纳的球迷,而且我一直认为阿森纳的前主教练阿尔塞纳·温格是足球圈里最接近比利·比恩理念的主教练。温格特别喜欢买入价格“便宜”的“好”球员,并发掘出他们的天分。法布雷加斯、图雷、阿德巴约、纳斯里,都是这种哲学的代表。相比金元足球的代表球队曼城和切尔西,阿森纳显得格格不入,枪手迷们只能“每日坐在树上”,感叹“最强之人已在阵中”。遗憾的是,虽然场面行云流水,被誉为华丽足球的代表,但教授的球队从来没有能获得代表最高荣誉的欧洲冠军杯,前些年更是每年只能争夺英超第四名。相比棒球,基于概率和数据统计的魔球理论是不是无法在足球界展现它的魅力?刚好我最近读到一本有趣的书 —— 克里斯·安德森和戴维·沙利合著的《数字游戏》,我觉得我可能找到了想要的答案。克里斯和戴维认为,足球基本上是一项 50:50 的运动。一半靠运气,一半靠实力。先来看一张图。克里斯和戴维分别统计了足球、手球、篮球、橄榄球以及棒球的比分结果,同时收集了来自 20 个博彩投注中心的数据。他们想知道,这些精明的庄家事先看好的球队,有多少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手球、篮球和橄榄球比赛中,事先被看好的球队,获胜的概率将近 70%,棒球也维持在 60%。而足球,只有可怜的 52%。换句话说,比起任何其它运动,偶然性在足球运动中起到的作用更大。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足球比赛中的进球太稀少了。来看第二张图。克里斯和戴维收集了篮球、冰球、足球、橄榄球 2010 到 2011 两年的进球数据。为了让这几项运动中的进球数可以比较,他们做了相应的调整(具体调整方式不赘述)。不出所料,篮球是进球之王,进球数远远高于其他运动。相比之下,足球的进球数最低,并且远远低于其它所有运动。举个例子:算上所有级别的联赛,英格兰联赛平均每场的进球数是2.66个。(这个数据相当稳定。上个赛季、这个赛季、下个赛季,你都会看到 1000 个左右的进球)。接下来,克里斯和戴维又引用了拉姆斯团队的研究成果。拉姆斯和他的团队观看了将近 2500 个进球的视频录像,并将所有的“幸运”进球进行记录。最后,他们发现,44.4%的进球可以定义为 “幸运” 进球。看到这里,我想你已经明白了。稀少的进球,再加上进球本身的偶然性,极大的提高了足球比赛结果的偶然性。如此高的偶然性,让魔球理论的发挥空间大打折扣。比起其他任何运动,足球更配得上那句话:足球是圆的。当然,我想这也是足球运动成为世界第一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正如克里斯在书中所说:尽管从广义上来说,足球和很多其他运动都类似,但它又迥然不同。足球由偶然的事件(进球)所定义,而进球又存在于不计其数的无关事件之中,像铲球、传球和手抛界外球。足球的独特之处就在这里。决定比赛胜负的事件很少发生,但是场上其他一类的活动(比如传球)却总在发生。也许就是这样的物以稀为贵——努力和进球数的不对等——才使得足球如此摄人心魄。除了高偶然性,魔球理论的应用还面对另一个难题:足球运动中,球员的表现更依赖于集体和团队。换句话说,相比棒球和美式橄榄球,足球运动员的“即插即用”性不足。如果你没看懂我在说什么,想想梅西在阿根廷国家队和巴塞罗那队截然不同的表现就明白了。先来看一组统计数据。在一场比赛中,一个队员平均的持球时间为53.4秒左右,带球跑动的距离只有191米。是不是很出乎你的意料?一场比赛下来,球员和球在一起的时间不足1分钟,差不多是整场比赛的1%;一名球员平均每场比赛的跑动距离是11公里,而他带球跑动的距离只占其中的1.5%左右。因此,每一名球员单独给比赛结果带来的影响,比起其他运动,要小的多。根据克里斯和戴维的统计,在篮球比赛中,超级巨星在球队中的作用占20%;而在足球比赛中,最伟大的球星,在团队中的作用也只有9%。相比每个球员个体,球队的短板和球队间球员的化学反应,对比赛的影响更大。意大利著名的教练萨基为了让他的两个超级巨星巴斯滕和古利特认识到这一点,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我选了5个球员:吉奥瓦尼·加利镇守球门,前面还有塔索蒂、马尔蒂尼、科斯塔库塔和巴雷西。而对面迎战的10位球员有古力特、范巴斯滕、里杰卡尔德、维尔迪斯、埃瓦尼、安切洛蒂、科隆博、多纳多尼、朗迪诺蒂和曼纳里。他们有15分钟的时间,向我的5位球员发起进攻。而唯一特殊的规则就是,如果我们拿到了球权,或是他们丢了球,那么对方就必须回到自己的半场,中线后10米重新开球。我总是如此试验,而他们从未打进过一粒进球。一次都没有。10个单兵作战的巨星战队,最终败给了5个球员组成的、通过精彩的战术将彼此能力发挥到极致的球队。正因为如此,像《点球成金》里那样:“把球员买过来,马上派上场,他们的才能和表现随时可以被完整的转移”,这一套,在足球世界里行不通。这里,更重要的,是弥补球队的短板,是战术、是配合、是球员间的化学反应。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魔球理论那一套在足球世界完全不可行。其实并不然。虽然足球是一项 50:50 的游戏,但至少我们还有 50% 的地方可以努力。我们无法控制运气,无法控制场上发生的很多意外事件,但剩下的 50%是由每只球队所决定的。大到聪明的花钱、挑选真正适应球队的球员、认真的训练和研究战术、培养球员间的化学反应,小到每一场比赛的排兵布阵、利用好每一场比赛的三个换人机会。尽量少的失球、把每一场平局变成一场胜利,多获得几个积分,掌控属于自己的 50% ...这里都有很多数据和概率可以比传统方式做的更好的地方。这本书也给出了很多的建议,非常有趣。推荐大家看看。
最近这周在外出差,见各种朋友的过程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对股市怎么看?接下来还会涨吗?据说今年的走势是 N 字形,接下来要跌了,你觉得呢?大家的情绪切换能力真的太快了,就在几个月前的 1 月份,大家讨论的都是业绩暴雷、经济崩溃;过年回来,股市短短时间上涨了 30%+,大家觉得 3500 点以前毫无压力,纷纷看到 5000 点;一周的调整过后,情绪又转换了,据说上涨就此结束了 ...说实话我没什么看法。所以我每次都用 LaoK 的那句话来回应:Don't Know & Don't Care 不预测、只应对,是我的投资观。当然,这又会回到我的公众号里经常被问到的另一个问题:难道一直不卖出吗?不卖出怎么获利呢?今天来聊聊这个话题。在做“且慢”之前,我的所有资金是直接投资股票的。那时候我也会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你什么时候会卖?有三种情况我会卖出:第一种,买错了(或者逻辑变了)。这种情况很简单,就是买入的逻辑变了、甚至错了。这种情况下,不管你买入后是盈利还是亏损,都应该果断的卖出。有趣的是,有些时候你买的逻辑错了,短期反而赚钱了。即使是这样,你也应该选择卖出。因为这样赚到的钱,并不是你的系统内的钱,无法重复。第二种,变贵了。这种情况也很简单,好公司还需要好价格。如果股票的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内在价值,我会选择卖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只股票多贵是泡沫,其实很难判断。不过,中国股市的波动太大,所以出现集体性泡沫的时候(比如 2007年、2015 年)选择卖出,出错的概率会比较低。第三种,有更好的标的。如果你发现了更好的投资标的,而手头有没有额外的现金,就可以卖出现在的股票去买入更好的标的。比如你发现了一个公司的预期收益率是 25%,你现在手上的公司的预期收益率是 15%,你就可以卖出现在持有的公司,买入另一个公司。需要注意的是,你究竟有没有能力去判断两个不同的公司未来预期收益率的差别。我做过很多这样的交易,最后成功的概率并不高。我仔细的回顾过我自己投资 10 多年股票的账单,获利最多的一只股票是格力电器(举例,并非推荐)。原因特别有意思,是因为我一直卖不出去。1)格力电器的经营一直很好,不断超过市场预期;2)市场给于格力电器的估值一直很低我第一次购买格力电器的股份是在 2008 年,从那时候开始市场就一直认为空调会很快达到天花板,同时格力的业务也不够酷、没有想象力,所以一直给于格力很低的估值。恰恰是由于格力的估值一直很低,同时经营又很优秀,所以我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卖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笔投资享受到了格力的每年业绩的增长,我 “被动”、“不小心”的完成了一笔优秀的投资。这期间我也买过茅台、腾讯这样的优秀企业,但都因为我自以为是的认为 "太贵了" 而卖飞了 ...利益披露:这里仅是举例,并非推荐。我目前扔持有部分格力电器,72 小时内没有交易的计划。股票投资如此,基金投资也是如此。我觉得大多数时候卖的理由也是这三点:第一种,买错了(或者逻辑变了)。对于指数基金,买入逻辑出错的概率会小很多。但也有可能有一些情况,比如指数基金对于指数的跟踪有明显的问题,那么应该选择卖出;对于主动型基金,其实投资的是基金经理的理念。如果基金经理变更、或者基金公司灵魂人物离开,都可能是卖出的理由;第二种,变贵了。未来某一天,如果再出现类似 2007 年或者 2015 年那样的集体性泡沫,就应该赎回基金收回现金;第三种,有更好的。也可以叫再平衡。例如指数型基金投资,可以根据不同指数的价格和预期收益率,卖出一只、买入另一只,做适当的再平衡,这样在降低波动的同时提高整个组合的投资收益率。如果这些条件一直没有被触发呢?看看上面的例子就好了。如果经济一直在增长,又没有出现明显的泡沫,持有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无论是直接投资股票,还是间接通过基金投资股票,归根结底,我们都是在赚公司成长的钱。这些公司在各自的领域里,上至 CEO、下至每个员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努力创造社会价值背后带来的公司盈利的增长,才是我们赚到的最“大”的钱。
2019年4月,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了最新的公募基金统计数据。截至2月末,公募基金的资产合计达到了 14.29 万亿,创下历史最高。“维基揭秘”的柯智华老师做了一个解读,希望通过这个数据来分析基民的投资行为,很有趣。为了更好的进行分析,这个数据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1)公募基金总资产的增长,既包括基民的申购,也包括资产本身的上涨;2)公募基金的申购/赎回行为,既包括普通散户基民,也包括机构。解决第一个问题,柯老师用了基金份额而非净值,这样就去除了资产本身的上涨。解决第二个问题,柯老师做了一个近似的假设。因为机构对 ETF 份额的申赎更多的体现在股票型基金份额上,因此他用混合型基金份额来进行观察。先来看从 2018年9月 到 2019年2月 的情况。在最近半年的时间里,混合型基金份额从 14411.01 亿份减少至 13775.52 亿份,基民连续 6个月 净赎回。其中,2018年9月至12月,A股频创新低,基民的净赎回呈缩小趋势;而从2019年1月份开始,股市大幅上涨,净赎回则显著增加。柯老师对比了上一轮牛市的情况,见下图。上一轮牛市从2014年9月起步,11月沪港通进一步点燃了市场气氛,12月上证指数单月上涨了 20%。从9月到11月,基民一直在净赎回,直到12月,才扭转为小幅的净申购。再来看上一轮牛市最顶峰的三个月,从4月到6月。当时股市的估值已经非常贵,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是非常不适合投资的时间段。但基民的行为呢?2015年5月混合型基金份额的净申购为 6703.42 亿份,是 2014年12月的 600 倍,是上月末混合型基金总份额的 67%,而这个总份额可是积累了将近 20年的时间。这张表可以完美的解释公募基金行业那个著名的问题,为什么基金赚钱(基金业绩持续上涨,年化收益 16%)而基民却在赔钱,因为大部分的基金份额都申购在了市场最高最高的山顶上。这样贵的估值,这样的天量净申购,是典型的财富毁灭。你也许也会奇怪,那2014年11、12月的时候,明显市场进入牛市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赎回呢?很简单。如果你穿越回 2014年的11、12月,你眼前的景象是这样的:2009年之后,被套牢的投资者们已经忍了5年,在这期间涨了又跌回去的情况也有过几次。现在好不容易赚钱了,不跑恐怕又要跌回去了。谁知道后面是大牛市呢?而这些赎回的投资者,大多数又在2015年的牛市山顶追进去了。你也许还会奇怪?市场已经那么高了,泡沫那么严重,为什么这么多人前仆后继的去买呢?很简单。如果你穿越回 2015年的5月,你眼前的景象是这样的:140倍市盈率的创业板被认为还会更高,“今天不买就错过了此生最大的投资机会”,你的资产每天都在上涨,对面的同事又多赚出一辆车 … 你还能忍得住吗?下面这张图是我之前的周报中手绘的一张图,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如果你认为上面的文字是要论证现在处于牛市初期,那么你错了。我想说的是,2014年11月牛市初期净赎回的基民,和2015年5月牛市顶点天量净申购的基民,背后的行为,是因为没有锚。“锚”的本意是船停泊时所用的工具,没有锚,遇到风浪船就无法停泊。“锚”也通常会比喻为我们做事的依据和原则,有了锚,你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干什么。你也许并不同意:干什么?来股市当然是为了赚钱的。那就换个说法,我的意思是,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并不知道股市中的钱是如何赚到的。比如说,来说说我的“锚”:1)投资股市获利的根源是位于国民经济头部的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这个值大概是年化 8% - 12%;2)买的太贵是亏损最大的根源。一笔好的投资,在买的时候已经锁定了收益率;3)除非市场估值太高、或者有更好的投资标的,不轻易卖出,做时间和好企业的朋友。当然,有了“锚”,你还需要克服自己的情绪,在贪婪和恐惧的时候,不会让情绪左右自己做出错误的行为。说来说去,还是格雷厄姆那句话。最后悄悄说一句,我让且慢的伙伴算了一下且慢用户的总持有份额的情况。答案不说你也猜的出来:没有净赎回。那是一条斜向右上方、没有回撤的曲线。
最近和且慢的运营小伙伴交流的时候,聊到两个来自客户的问题,挺有代表意义的,今天来聊聊。问题1:“ 你们为什么那么爱教育用户?为什么不能顺着用户的需求?且慢不是以用户为中心吗? ”问题2:“ 不用说那么多了,我完全信任且慢,就告诉我怎么投就可以了。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且慢确实是以用户为中心。而且我们从心底认同,给用户创造价值是一切的源泉。只有解决了用户的需求,创造了社会价值,才能获得想匹配的商业上的回报。但从另一个角度,投资和其它的任何产品都不太一样。很多用户其实“不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牛市中后期用户蜂拥而至冲进来想赚钱的时候,他大概率赚不到钱;而当大家被坏消息吓坏了不敢投资的时候,确实赚钱最好的时机。熊市避之不及、牛市趋之若鹜,这是来自人性深处的“需求”,但这样的需求并不能帮助用户赚到钱,反而可能会亏大钱。且慢希望创造的价值是,能够在 A股 这样波动巨大的市场中,帮助用户在一个长周期内(3 - 5年),获取 8% - 12% 甚至更高的年化收益。再来说第二个问题。且慢的使命是帮助大家管好每一笔钱,让大家放下焦虑、全情生活。先来说说为什么会焦虑?我觉得,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对未知、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放下焦虑,一方面是接受这种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对各种不确定性做好应对的准备。和很多人不一样,且慢不希望大家“盲目”信任。无论是“四笔钱”的理念,还是具体的投资策略,我们都希望和你分享策略的原理、投资的大道。和你一起成长。芒格说:“投资很简单,但不容易”。这句话看似矛盾,但直击本质。投资的大道很简单,长期投资、低买高卖。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熊市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次不一样”,钻石底下还有底;牛市的时候你也会觉得“这次不一样”,未来黄金十年。只有你内心理解了投资的大道,建立了一套知识体系,并且能良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才有可能做好投资。而这,来源于你自身的成长和提高。熊市买买买,牛市管住手。这种信任来源于E大等主理人,来源于且慢,但更多是来源于成长后的你自己。“透明”、“大道”、“白盒”是且慢的关键词,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和你一起成长。这个过程很长,但只有始于理解、才能最终信任。投资如此,保险也如此。且慢保险的定位是四笔钱中的“护钱” —— 是花今天确定的“小钱”换取未来可能的一笔应急的“大钱”。这样当我们遭遇重大风险时,才能有钱可用,不会从有钱变没钱。市场上的保险服务很多,但我们还是坚持在这个“快”的时代,用“慢”的方式,和你一起你学习保险的“大道”、帮助你了解且慢的保险观和产品选择逻辑。最后推荐且慢的小伙伴们精心准备的保险训练营,如果你对保险感兴趣,欢迎参加。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科学实验证明,人的脑海中每天会产生 4万 个念头。这些念头,或回忆、或憧憬、或悔恨、或焦虑,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情景:晚上下班开车回家,脑子完全没有在驾驶上,开到家后却发现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来的;心不在焉的和别人吃饭,吃了很久,却不知道饭菜的滋味;工作的时候满脑子都是股市行情,时不时打开行情软件看看涨了多少、跌了多少;拿起手机,本想查一个信息,顺便打开了朋友圈刷一下,点进了一篇公众号文章 … 等回过神来回来的时候,已经忘了刚才要查什么。在投资理财这件事儿上,就更是如此。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脑海中时不时冒出这样的想法:买基金的这笔钱半年后就要用了,那时候股市还没涨怎么办?朋友圈里面都说牛市已经来了(2个月前他们还说中国要崩溃了),据说这是普通人的第 8 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我是不是应该全仓搏一把?刚看完《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要是这事儿发生在我身上,家里该怎么办?最近暴雷的P2P 平台这么多,我那几笔投资还能收回来吗?在这样的念头包围下,人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充满浮躁和焦虑的。内心不平静的时候,你无法看清真相,更无法去感受生活。在《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对徒弟说:“ 你的思绪就像这池水,朋友,稍有外界触动就很难清澈透明,可如果让它静下来,答案顿时变得清晰了 ”乌龟大师所说的,就是我们最近一直在说的,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找到那段距离。很多修行的人,谈到开悟后感受的时候,都会说世界变得明亮而色彩丰富了。其实,并不是他们的视力变好了,而是因为他们“摘下了情绪的墨镜”。除去了脑海中的杂念,这个充满各种细节的世界,会像被放大了一样,重新映入你的眼帘。你会看到很多以前看不到的东西。我非常喜欢美国篮球名人堂教练 John Wooden 的一句话: Be quick but don't hurry (快、但别急)。我认为这句话也许是最好的 “且慢” 两个字的英文翻译。“且慢” 并不是慢,更不是佛系。“且慢” 其实是快,是“不急”后反而带来的快。没有了“急”,你会更清晰的看到正在发生的事情,更加好的做出应对,反而会更快。科比在形容他在场上的 Zen Time(禅定时刻)的时候说,真正进入状态的比赛,并不是脑海中想着“这儿有一个机会”,“那儿有一个机会”,“今天自己得分能不能创新高”,真正的比赛,是 “打开自己的身体,让比赛走进来”。篮球之神乔丹则是这样说的:The crowd gets quiet, and the moment starts to become the moment for me . . . that’s part of that Zen Buddhism stuff. Once you get into the moment, you know when you are there. Things start to move slowly, you start to see the court very well. You start reading what the defense is trying to do.“ 当你进入那个状态,你听不到场边的噪音,场上的一切也慢下来,就像慢动作一样,你可以看到所有的细节,你甚至知道防守球员想要做什么 ”。我很喜欢他们的形容:并不是你在比赛,而是你打开身体,让比赛走进来。你只是心无旁骛、身心俱在的做好自己最佳的应对。在《原则》的前言中,达利欧说:“ 时间就像一条河流,载着我们顺流而下,遇到现实,需要决策,但我们无法停留,也无法回避,只能以最好的方式应对。 ”我觉得他说的也是一样的。做好你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在,克服情绪的侵扰,专注在每一个当下,顺着时间之河顺流而下,做出最好的应对。生活会给出最后的答案。2005年,摇滚群星为了纪念唐朝乐队的贝斯手张炬,推出了一张专辑《礼物》,其中收录了许巍的《光明之门》。这首歌的第一句是这样的:“ 我经过着生活,还是生活经过我 ”14年前,当我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我觉得,是 “ 我经过着生活 ”。14年后,当我再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我明白了,是 “ 生活经过我 ”。她经过科比,产生了无数经典的瞬间和单场81分的神迹;她经过许巍,产生了《曾经的你》中 "DiLiLiLiDiLiLiLiDala" 的神来之笔;她经过达利欧,产生了桥水这样特立独行的公司;她经过张小龙,产生了 Foxmail、QQ 邮箱、微信;她经过我们每一个人,产生了一段代码、一篇文章、一个投资策略、一个产品、一家公司 ......回到且慢。我们憧憬 这样一个世界,在那里,人们不因理财而焦虑,可以更好的专注当下,安心工作,享受生活。无论你是程序员、律师、医生、企业家,我们一直希望帮你提供安心的投资策略和理财方案;没有排行榜、不做净值估算,从基金组合平台到严选策略、用心陪伴,我们一直做的都是希望帮助你放下焦虑,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工作和生活中。但这还不够。我们希望再往前走一步,将个人资金和具体的策略匹配起来,帮助用户管好每一笔钱。“活钱管理”、“稳健理财”、“保险保障”、“长期投资”,基于“四笔钱”的且慢 4.0 是我们最新的答卷。管好生活中的每一笔钱,放下焦虑,全情生活。不懊悔、不纠结,笃定、平和,全心投入当下,做出最好的应对。生活会给出最后的答案。
最近重读了史蒂芬·柯维博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出版于1989年,到今年刚好30周年。我在初中的时候曾经读过一次,读的懵懵懂懂,完全没有留下印象。因为最近经常在不同地方看到这本书的引用,于是买来重读。书大好,强烈推荐。我在这个实证里面经常提到的 “以终为始”、“要事优先” 也都包含在柯维博士的七个原则之中。除了7个习惯(原则),柯维博士在书中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都强调了 Inside Out(由内向外)的重要性。“Inside Out”是这本书的基础,是七个习惯的起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品质。在柯维博士看来,内是品德、是原则,这是决定人生的根本。柯维博士研究了美国立国200年来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他发现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典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对成功因素的基本观念,从品德(Character Ethic)转变为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其它各种为人处世的技巧。柯维博士借用梭罗的比喻 —— “一棵邪恶的大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他认为形象、行为、态度、技巧就是枝叶,思维方式和品德才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因此他主张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方式、品德操守和生活原则。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BTW:上帝和菩萨也同意 —— 上帝行事由内而外,尘世行事由外而内;菩萨畏因,凡夫畏果。“Inside Out,由内向外”,是我认为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运行方式。分别拿我们熟悉的 “投资”、“薪酬”、“企业” 来举例说明。
今天写一个我一直想写但没敢写的话题,一句对我影响很深的话。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觉得它对别人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一直不敢写的原因是,总觉得自己现在没有能力把它写好,还需要积累和沉淀。当我半年内在第四本书中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是时候了。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从 George Mumford 的 "Mindful Athlete",英文原文如下: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翻译过来就是: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那里。这句话的原始出处已经不可考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一下 QI 上的考证(见阅读原文)。我非常、非常喜欢这句话,它有关觉知、有关成长、有关由内向外,把我最近几年对很多事情的认知、自己的成长以及冥想的经历,都用一句话穿了起来。有趣的是,这句话不断出现在我接下来读过的书中,包括《一个冥想者的觉知书》、《被讨厌的勇气》、《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如果说《一个冥想者的觉知书》和《Mindful Athlete》都是有关冥想,还有情可原。另两本书则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关联:《被讨厌的勇气》在讲阿德勒心理学,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则有关个人行事原则和习惯的建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柯维博士,这样形容他第一次读到这句话后带来的冲击:我反复玩味这段文字,它主要阐释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理念: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这个理念在我头脑中产生的影响是难以言喻的。虽然一直接受着自我决定论的教育,这句话——“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仍让我感到一股全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我觉得它像是一个素未谋面的新事物,引发了我内心的革命,而且恰逢其时。 在反思中,这句话开始对我的生活模式产生影响。我仿佛跳出了自己的角色,成了一个旁观者,身处那段距离中来观察源自外界的刺激。我可以选择甚至改变回应的方式,还可以选择接受或者至少影响这种刺激。这种内在的自由感令我狂喜。最近一年,我也经常体会过这样的感觉,自己仿佛能跳出自己的角色,飘在空中,成为一个旁观者。当外界的刺激产生的时候,这段距离给了我自由和平静。我很尊敬的冥想导师 —— Joseph Goldstein 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Responsive, do not Reactive",其实也在讲这个距离(Space)。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很多应激反应(Reactive)—— 战或逃(Fight or Flight),这些应激反应可以帮助人类躲避外在危险,更好的保护自己。从进化的角度看,这些应激反应是为了完成生存和繁衍的任务,但并不能让我们更幸福、更自由。如果我们能够感知到外界的刺激(Stimulus),能够在本能的应激反应(Reactive)之前,给自己一段距离,选择合适的回应方式(Responsive),我们就能寻找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举一些每天都会发生的例子:当你在看书的时候,突然想拿起手机刷一下朋友圈,这是来自大脑的刺激。这时,你可以应激反应(Reactive),马上拿起手机刷一会儿。你也可以在觉知后给自己一段距离(Space),你知道短暂的愉悦后会很空虚,知道继续看书会有更大的愉悦感,于是你选择用继续看书来回应(Responseive);当别人在讨论中指出你的问题或是批评你做的不对,你感受到自己被冒犯、高大形象岌岌可危。这时,你可以应激反应(Reactive),明知自己错了但依然防卫性的讨论。你也可以在觉知后给自己一段距离(Space),你知道"找到什么是正确的“比捍卫"自己是正确的",要重要的多,于是你选择接受对方的批评来回应(Responseive);当你脑海中不停萦绕最近发生的一件令人懊恼的事情,让你无法专心工作或生活。这时,你可以应激反应(Reactive),继续沉浸其中不可自拔。你也可以在觉知后给自己一段距离(Space),你知道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但你能做到的是过好现在这个时刻,继而去影响旁边的人或事,从而引发更多积极的变化,于是你选择积极主动、专注当下来回应(Responseive);当你看到朋友圈里一片哀嚎,当你被告知中国要崩溃了,股市要跌到2000点。这时,你可以应激反应(Reactive),点一下清仓卖出的按钮。你也可以在觉知后给自己一段距离(Space),你知道金融市场总会有春夏秋冬,你知道自己投资的初心是中国经济的增长,而这并没有改变,于是你选择继续持有、甚至加大买入来回应(Responseive);当你开车的时候被旁边野蛮并线的司机惹毛,你觉得你需要使劲按下喇叭然后追上去。这时,你可以应激反应(Reactive),追上去开一下斗气车。你也可以在觉知后给自己一段距离(Space),你知道这种情绪一会儿就会过去,而斗气车引发交通事故的结果是既危险又耽误时间,于是你选择平静的让他并线来回应(Responseive);当你写的公众号文章或者做的产品被别人夸奖,你的内心充满了被认可的喜悦。这时,你可以应激反应(Reactive),一遍一遍的查看、回忆那些赞扬的细节;你也可以在觉知后给自己一段距离(Space),你知道被认可是追寻内心的结果,但如果一味期待、甚至迎合别人的夸奖有可能丧失继续追求自我的勇气,也有可能故步自封不再敢挑战,于是你选择忘记这些赞扬、继续寻找内心来回应(Responseive);…...这样的刺激、距离、回应,在我们每天会有很多很多,而幸福、自由和成长,就存在于这个距离中。Joseph Goldstein 形容那些在刺激(Stimulus) 和回应(Response)之前找到距离(Space)的人会感觉到 Bliss 的状态,这和柯维博士形容自己的感受时用的词是一样的。Bliss: reach a state of perfect happiness, typically so as to be oblivious of everything else.这种状态,这个距离,也许需要我们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首先,你需要觉知。你需要能觉知到来自外界的刺激,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本能的应激反应(Reactive)之前觉知到,这样才能给自己留出一段距离(Space)。无论是禅修、冥想,都是在锻炼这方面的能力。我喜欢一个比喻,情绪好比墨镜,大多数人都是在带着这个墨镜在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做出反应。觉知,可以让你摘掉墨镜,用你的内心,去看更真实的世界,去做出更好的回应。其次,由内向外。摘掉情绪的墨镜后,你选择的回应(Responsive)方式,是由你的内心(Inner Mind)所决定的。这个内心,是指你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指你的行事原则和习惯,是指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如果想做出更好的回应,就需要更好的内心,你需要用开放的心态、不断成长。西方有句话:上帝行事由内而外,尘世行事由外而内;东方也有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写的比较长,最后总结一下:人生的自由、幸福、和成长,存在于刺激和回应之间的距离。如何觉知刺激的到来,如何延长那个距离,如何让自己的内心更加丰美、纯净、通透,从而更好的由内向外,是我们一生的课题。而幸福和自由的秘密,就在这里。
今天分享三个有关 6年 的故事。第一个6年的故事:91岁高龄的“褚橙”的创始人 —— 褚时健去世了,朋友圈里看了很多悼念褚老的文章。褚老前半生被称为烟草大王,曾是云南红塔集团的董事长。尽管这是他事业的一座高峰,但坦言我并不欣赏这段经历。“Do good to do well, or to do well to do good”,“先做大、再做对” 还是 “先做对、再做大”,我还是更喜欢后者。但出狱后褚老的选择着实震撼了我。2002年,一个70多岁的老人,选择做一件至少需要 6年 才能看到结果的事情。我经常说具有长期视角的人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可是换位思考,自问自己 70 岁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做出同样时间尺度的选择,我可能还是会摇摇头。第二个6年的故事:我想起另一个 “6年”。这个 “6年” 来自我最喜欢的电影 —— 《肖申克的救赎》。“ 只写了 6 年 ”蒙冤入狱的安迪·杜佛兰希望(Hope)在监狱中建造图书馆,被典狱长拒绝后,决定每周给州长写一封信寻求经费支持。尽管所有人都认为这并不可能,而且寄出的信也没有丝毫回应,但他始终坚持。当州长终于受不了回信的那一天,安迪笑的很开心,说道:“我只写了6年”。接下来,安迪又花了6年,把每周一封信改成两封。州议会终于知道他没这么容易打发,最终通过决议每年支付500美元,用于肖申克监狱图书馆的建设。与此同时,安迪花了 19 年,凿开了瑞德(安迪在狱中的好友)认为600年也无法凿开的墙壁,重获自由。再说第三个 “6年”。A股的牛熊周期,差不多是 5 - 7 年,刚好也是 6年 左右一个轮回。且慢上的权益型策略,我们都不停的提示投资者要用至少 3 - 5 年以上不用的闲钱,这是因为至少需要 3 - 5 年,才能有较大的概率,来获取较高的长期收益率。而A股市场上的大多数投资者们,是用一个什么样的时间尺度来看待投资这件事呢?10年?6年?1年?还是1个月?“挨打的时候不想在,吃肉的时候不缺席”,这恐怕是很多人的希望。可是,凭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可以不用写6年的信就得到建造图书馆的经费呢?我们为什么可以不经过6年的风吹日晒就可以收获漫山遍野的褚橙呢?我们为什么可以不经过熊市的播种,就在牛市大赚一把呢?春节之后股市快速上涨,涨出了很多段子。上周看到一个好玩儿的:“谁说A股没有慢牛,15年就是”。哭笑不得。最近的几篇文章都在回答现在“应不应该卖”、“适不适合买”的问题,比如“反弹什么时候结束?”,“选择焦虑,是因为不知道去哪儿”。今天的文章是另一个思考的角度。当你有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 我投资的时间尺度是多久? ”如果你是以10年,甚至5年的时间尺度来看待投资这件事,并且知道现在的股市依然处在不贵的状态,你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你的眼中有6年后漫山遍野、丰收的褚橙,有6年后熙熙攘攘、秩序井然的图书馆,你就会知道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写到最后,想起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一句话:我6岁临摹,50岁作品出版,但到70岁还没画出值得一提的画;73岁约略掌握草木虫鱼的结构,希望到80岁我有长足的进步,90岁时更能参透万物,100岁时达到炉火纯青境界,110岁时就能信手拈来画出栩栩如生的事物。若够长寿,可证此言不虚。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拥有这样的时间尺度。
这周被问到几个问题,都和“选择”有关。“ 且慢的很多商业选择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偏执,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 去年初,把用户推到其它平台去买基金的时候(兴全合宜),你们背后的考虑是什么?有纠结吗? ”“ 孟总,我底部加大了投入,目前赚了 15% 了,什么时候可以止盈 ?”这三个问题分别来自同行和用户。三个问题角度不同,但都和“选择”有关。且慢的理念是帮助大家“放下焦虑”,而如何“选择”和“取舍”,恰恰是造成焦虑的来源之一。这三个问题,面对不同的提问者,我用了同样的四个字来回答:以终为始。先说前两个问题。对于且慢,我们很清楚我们想要什么,也知道我们希望看到的美好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下面这句话出自我上周末在公司年会上的演讲:“ 我们憧憬这样一个世界,在那里,人们可以不因理财而焦虑,可以更好的专注当下、安心工作、享受生活。 ”这句话描述了且慢希望建造的理想国。且慢不去做很多东西,是因为那些东西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当然,你还需要思考几个问题。第一,你的理想国是不是符合大道,是不是符合投资的大道,是不是符合万物的大道;第二,既然是商业公司,你需要想清楚这件事情的商业价值有多大。你是否能很好的匹配股东、员工以及用户的关系。是否能和他们一起搭建一个长期稳定的价值体系。如果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你就可以很坚定的去追求你想要的东西。就可以在每天的工作中,在纷繁复杂的各种选择中,做出决定。且慢过去做出的,以及将来依然会做出的那些看似“偏执”的选择,只是这个逻辑下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再说第三个问题。“ 孟总,我目前赚了 15% 了,什么时候可以止盈 ?”这个问题很简单,你想要什么?你投资的目标是什么?且慢倡导的投资理念,是用长期不用的钱,用尽可能便宜的价格去买到优质的资产,从而长期获取中国经济增长的果实。如果这个目标也是你的目标的话,那判断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现在是收获的时间吗?如果反弹结束跌下去,我们可以买到更多的资产;如果牛市来了,资产的价格大大超越了本身的价值,那就在高估阶段卖出,提前兑现收益;如果牛市不来,资产的价格会按照上市公司资产回报率来增长,大概是年化 8% - 12% 的样子。那还卖什么呢?这不就是我们希望获得的吗?所谓的止盈,是希望卖了之后,跌下去再买回来。可以做到吗?即使这次做到了,可以每次都做到吗?基金行业总有些很奇怪的创新,比如“目标盈”(给账户设置一个止盈的目标,比如 15% 或者 20%,然后自动提示用户卖出)。这符合“投资的大道”吗?在震荡市、牛市初期、牛市末期,都用一个统一的收益率标准来作为卖出标准,这科学吗?如果牛市初期的时候,按照 15% 所谓的目标止盈法止盈了,接下来怎么办呢?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在各个选择中摇摆、愈发焦虑,是因为不知道要去哪儿,不知道究竟想要什么。“选择”是取舍的过程,让我们焦虑和纠结的,其实是“舍”掉的东西。这个世界很公平,有“舍”才有“得”。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明白的知道自己想去哪儿,就不会对“舍”那么焦虑,因为那些即使得到了,也不是你想要的。况且,它很有可能去影响你真正想要的。这样,你就能有勇气的做出“忠于内心”的选择,也能在做出选择后的执行过程中“全情投入、纵情向前”。以终为始 —— 这四个字,也许是解开很多问题的钥匙。
今年2月份,伯克希尔哈撒韦发布了最新一年的“投资圣经” -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昨晚大致读了一遍,今年的信对我最有启发的是这句话:“忘记树木,专注于森林”(Focus on the Forest, Forget the trees)。先来看看巴菲特和芒格是怎么说的:Investors who evaluate Berkshire sometimes obsess on the details of our many and diverse businesses – our economic “trees,” so to speak. Analysis of that type can be mind-numbing, given that we own a vast array of specimens, ranging from twigs to redwoods. A few of our trees are diseased and unlikely to be around a decade from now. Many others, though, are destined to grow in size and beauty.翻译如下:在评估我们的业务时,投资者有时候会太过沉迷于我们的业务细节 —— 那些经济“树木”。但是考虑到我们拥有的树木标本的丰富性,从桂枝到红木,这样的分析方式会把你搞蒙。我们拥有的一些树木可能会生病,也可能十年后都不再存在。然而,更多的其它树木,一定会繁茂生长,生生不息。Fortunately, it’s not necessary to evaluate each tree individually to make a rough estimate of Berkshire’s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That’s because our forest contains five “groves” of major importance, each of which can be appraised, with reasonable accuracy, in its entirety. Four of those groves are differentiated clusters of businesses and financial assets that are easy to understand. The fifth – our huge and diverse insurance operation – delivers great value to Berkshire in a less obvious manner.翻译如下:很幸运,如果希望毛估估伯克希尔的内在商业价值,我们并不需要一棵树、一棵树的进行评估。这是因为我们的“森林”中包含五种重要的“树林”,每一种都可以相对准确的进行评估。其中四种“树林”是差异化的、易于理解的企业和金融集团。第五种 —— 是我们庞大而多样化的保险业务,它以一种不太明显的方式,给伯克希尔提供价值。在分析伯克希尔的五个重要的“树林”之前,巴菲特再次提醒了大家伯克希尔进行资产配置的首要目标: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全部或者部分具有良好的经济特征,并且被优秀的管理人所管理的企业。接着,巴菲特逐一分析了伯克希尔的五个重要的“树林”:第一个树林,伯克希尔森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 伯克希尔控制的很多非保险业务(通常持股为 80% - 100%)。这些子公司去年共赚取了 168亿 美元;第二个树林,伯克希尔排名价值第二的树林,是持股在 5% - 10% 左右的股票组合。这部分股权投资在年底的时候价值为 1730 亿美元;第三个树林,伯克希尔与其它方共享的公司,比如 Kraft Heinz 的 26.7%、Berkadia 的 50% 等。这部分树林在2018年的税后利润为 13亿 美元;第四个树林,伯克希尔在2018年底持有的 1120亿 美元的美国国库券以及其它现金等价物,还有另外 200亿 美元的固定收益产品。巴菲特认为这种树林的一部分是不可动用的,比如将用来防范未知灾难的现金等价物;第五个树林,伯克希尔所拥有的一系列非凡的保险公司。巴菲特称之为“浮存金”,而这部分树林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无成本(甚至更好)的资金,成为了滋养前四种森林的资金来源。这是今年的年报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它让我们站在巴菲特和芒格的上帝视角,对伯克希尔这个金融集团的业务进行分析。没有这个视角,很多时候都是在盲人摸象。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找到了伯克希尔的问题,其实是非常细枝末节的点,根本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这段话重新提醒了我们 “抓大放小” 的方法论。上周看了一篇文章(见阅读原文),讨论巴菲特作为世界首富,旗下有那么多的企业,是如何能做到每周有那么多时间读书的。文章中最重要的结论是 —— “少即是多”、做减法。既然 20% 的事情决定了 80% 的结果,那就应该努力找到,并且专注在那 20% 的事情上。“专注于森林、忘记树木”,是从另一个角度,找到 20% 重要的事情。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思维方式运用到很多方面。比如放在建立或者分析投资系统上。一个好的投资系统,“大道”的部分会决定结果的 80%,而一些细节的操作对结果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最近有人发给我一篇文章,作者对“长赢指数投资计划”进行了显微镜般的分析,试图证明其中的几笔操作并不完美、可能不应该这样操作,从而得出整个策略不好的结论。对于这个问题,巴菲特的这段话可以给出很好的答案。当我们对一个投资策略去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去关注什么是“森林”?什么是“树木”?一些树木终究会死去,但森林会生生不息。同理,不可能每一笔操作都能做到精准、完美。但一个符合“大道”的策略,最终会获得良好的、可预期的投资收益。当拿着显微镜去查看每一颗树木的时候,是否有想过站的高一些,看看的森林是什么?150份是什么样的森林?每月发车是什么样的森林?资产配置是什么样的森林?一片森林中可能每棵树木都健康吗?这个世界上有人可以做到每一笔操作都精确完美吗?不止是投资,做公司、做产品也是如此。周航在《重新理解创业》这本书中说,在一个新点子冒出来的时候,我们先要甄别一下,这是个什么级别的思考。如果只是把事情从9分变成了9.5分,这就是花很大力气去做小数点以后的事,没什么太大用处。可我看到的现象是,绝大多数公司都在努力做小数点以后的事。小数点以后的事,就像巴菲特比喻中的树木,是活是死、并不会对整个森林带来影响。而哪些才是“森林”?这是真正重要的事。忘记树木,专注于森林。
被熊市“折磨”了很久的小伙伴们,最自然而然的问题是:“这是反弹还是反转?”,“反弹什么时候结束?”,“据说经济还是很差,可不可以先趁反弹卖掉,等再跌下去的时候再买回来?”打开微信后台,果然有不少这样的问题:“反弹什么时候结束?”我先用 LaoK(《解读基金》的作者 ) 经常说的一句话来回答:Don't Know & Don't Care (我不知道,也不关心)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公募基金有一个著名的 “1.1 魔咒”,什么意思呢?历史上,很多基民都是在牛市的中后期入场,申购了新发的、净值为1元的新基金。牛市之后自然是熊市,开始苦熬,最低的时候,净值跌的只剩几毛钱。牛市入场的时候资金量一般又很大,想着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血汗钱亏了这么多,非常痛苦。刚开始还关注一下财经新闻和股市,最后索性卧倒不管了。寒冬过后,在净值 1.1 元的附近,这些人开始赎回。“熬了这么久,终于回本了,还赚了一点。股票、基金都是骗人的,赶紧赎回。”于是,之后真正回归价值甚至波澜壮阔的牛市,就和这些人无关了。我了解到,有些牛市中后期募集的基金的在净值 1.1 元左右赎回的比例,高达 70%。本来,如果故事是以这样来结尾,也没什么不可以。虽然收益低一些,毕竟赚钱了。但悲哀的是,下一个牛市的中后期,还是这些人,又忍不住进场了。当然,讲这个故事并不是说后面就是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也并不是说市场就不会再创新低了。还是那句话,我不知道,也不关心。我知道和关心的是什么?是投资的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这个实盘的目标,是 5年 获得 15% 左右的年化收益。收益实现的方式,是“守正出奇”,在获取长周期经济增长的收益的同时,尽可能获取一些额外的市场收益。我们先来看看“正”是什么。投资的“正”,或者说投资根本的收益来源,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优秀的、头部的上市公司通过解决用户需求、创造商业价值,从而获得收入,并把收入进行再生产带来的增长。这是投资的“正”。这部分长期的年化收益,在 8% - 12% 左右。投资的“奇”,是在这个基础上,做的一些提高收益率的动作。比如每一笔买入都要尽可能的低,很多投资大师都说过,大部分的投资在买入的时候已经决定了收益率。再比如,如果后面有比较大的牛市,可以通过卖出一部分,来获取更高的收益率。“是不是要卖、什么时候卖?”,这个问题更多的取决于市场。我经常用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来比喻,就是“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在买入的时候,我们已经锁定了中长期的收益率,并且做好了资金规划,不会被动的卖出。这就是所谓的“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是什么意思呢?最后一共能赚多少钱,要看市场给多少。如果有像07年或者15年那样波澜壮阔的大牛市,我们可以通过卖出一部分来获取更高的收益;如果没有,如果是估值波动并不大的长期牛市,那就不用考虑卖出的问题,安心享有企业增长的收益。你可能会问,通过“反弹落袋为安,跌下去再买回来”的方式,不也是一种“奇”吗?不也是能增加收益吗?我想告诉你,我做不到,我也没有见过谁可以长时间、高胜率的做到这一点。首先,你选择卖出多少?如果卖的比较少,对总体收益的贡献不大。如果卖出很多的话,接下来并没有如期下跌,你有勇气追回来吗?如果卖对了,并且成功买回来了。这种习惯被“成功”的雕刻进了你的投资系统。每一次,你都会想这么做一下。直到最后一次,大盘呼啸而去。当然,如果你特别手痒,我有一个锦囊:一个原则 + 两个方法。原则就是,不能因为这个“奇”而损害了“正”。简单说,不能把我们在十年不遇的熊市里面辛辛苦苦积累的筹码丢掉。两个方法:1)拿出一小部分钱,并且放到单独的账户这也是很多投资大师给过这样的建议。拿出一小部分钱,这部分钱的盈亏不会影响主账户。把这些钱用单独的账户来操作,满足自己的手“瘾”。单独账户有几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这部分钱是有限、可控的,这个账户要投多少钱是预先设计好的,不会因为行情的变化越投越多,最终把主账户的钱也投进去了;第二个好处是,可以长期统计一下这个账户的收益,可以看看自己择时的概率有多大,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被埋没的天才。2)做好各种情况的预案,坚决操作如果你觉得一小部分钱不足以对收益造成真正的影响,想全仓进行波段的操作。既然控制不了自己,那就试试。但还是要想想那个原则,不能把我们在十年不遇的熊市里面辛辛苦苦积累的筹码丢掉。做好预案,大盘如你预期跌了多少,再买回来?如果大盘不如你预期,继续反弹,弹多少的时候,尽管判断错了,你也必须得追回去。最后,还是想啰嗦一句: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做减法,放下焦虑,会容易达到目标,也会更快乐。投资如此,工作、生活也是如此。
虽然去年的冬天异常的寒冷,但我们依然发放了足额的年终奖,借此感谢辛苦了一年的小伙伴们。上周的周报留言,“木木女青” 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如果要在短时间(两三分钟内)向朋友介绍且慢,让他知道且慢是做什么的、如何运营与操作、与其他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相比有什么特别的,您会怎么介绍呢?我的回答如下:且慢是盈米旗下的一家专注于个人理财的服务平台,为您提供简单、省心的理财方案。且慢为您严选市场上简单有效的理财产品,帮助您做好活钱管理、稳健理财、长期投资和保险保障。且慢希望帮助更多的中小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真正赚到钱,更希望传递一种安心不焦虑的生活方式,让您妥善投资,全情生活。这里面的活钱管理、稳健理财、长期投资和保险保障是且慢定义的、人生的四笔钱。今天想结合且慢的四笔钱,回答一个公众号后台的问题:“如果发了一大笔年终奖,该怎么分配?”一笔一笔说。第一笔钱,是保险保障的钱。借用投资的术语,保险是用来降低个人生活质量的波动率,给我们的人生“托底”。用一份小额的、确定的代价,给不确定的未来买一份安心。如果说投资理财是进攻,那么保险就是防守。她让我们在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面前,少一份狼狈、多一份从容。同时,只有做好保障,才能在风险发生的时候有钱花,才能避免可能的“被动的卖出”,不至于在风险发生的时候动用本金,收获长期投资的成功。因此,年终奖的第一个去处,是用不多的钱,做足保障。怎样算足?怎样投保费较低?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体验且慢的保险服务。第二笔钱,是随时要用的活钱。虽说现在出门都可以不带钱包了,但还是建议留一部分“活钱”以备不时之需。这笔钱随时可能会被用到,因此流动性和安全,比起收益要更为重要。“盈米宝”的流动性最好,但每天只有1万的快取额度。“货币三佳”隔天到账,收益超过了市场上 90% 的货币基金。我建议你可以把钱根据自己的情况放在“盈米宝”和“货币三佳”里面。P2P?我不熟,也并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 P2P 平台的筛选上,也不希望心里面老惦记着平台会不会暴雷。第三笔钱,是稳健理财。权益类投资的收益需要时间去兑现,时间越长,概率越能发挥作用。因此,像长赢、二八轮动、极简投资、绿巨人等策略,且慢一直在强调需要是 3年 以上都不会用到的钱。如果不需要随时动用,但在未来的一两年内,有可预期的花销,比如还信用卡、买车、旅游,我会建议你把这笔花销对应的钱留下来,放到且慢的“稳健理财”(包括“严选理财”、“稳稳的幸福”),根据要用到的时间搭配好合适的产品,获取比活钱更高的收益。也许你会问,现在的市场估值这么低,能放到股市里面搏一把吗?这没有标准答案。3年、2年,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你两年后需要用钱的时候这笔投资可能会亏损,是否能接受亏损卖出?如果能,不是不可以。第四笔钱,是长期投资的钱。留好上面的三笔钱,就可以将剩下的部分进行长期投资了。在十年一遇的底部附近,用打折的价格,把现金换成优秀企业的资产,买一份中国的未来。借助时间和复利,期待未来的收获。且慢的“长赢”、“极简投资”、“绿巨人” 等都是长期投资的策略,建议你了解一下这些策略的原理,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进行投资。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我出戏了。一份年终奖,似乎分不了这么笔钱 ...不过,重要的是领会精神。每个人都应该管好人生中的这四笔钱 —— 随时可用的活钱、稳健理财的钱,长期用来增值的钱,以及保险保障的钱。且慢希望能 “管好您的每一笔钱,放下心中焦虑”。焦虑来源于未知、来源于不确定,它就像遮蔽了蓝天的乌云,或是隔开眼睛和世界的墨镜,会让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无法全神贯注,无法处在最佳状态。且慢希望通过“四笔钱”的规划,通过“严选”的模式,通过“用心陪伴”的服务,来帮助你建立一份“确定性”。这份确定性可能并不依赖于所谓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的高级投资模型,也不依赖于500台机器24小时每天比较1亿种保险方案。这份确定性是建立在“四笔钱”对资金的良好规划、建立在投资和保险本质的理解、建立在对且慢产品选择逻辑的认可、建立在对未来各种可能发生情况发生的预知、以及建立在发生各种可能性时均有已知的预案。有了这样的“确定性”,知道无论发生什么都“尽在掌握”,你就可以不再理会脑海中时刻嘀咕的嗡嗡声。放下心中的焦虑,全心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专注每一时刻,过好每一个当下。
最近的周报写的不是很顺利,连续三周,每周都会花很长的时间。打开编辑器,就开始焦虑。删了写、写了删、一边应付脑海中的质疑“这个选题到底行不行啊?”,一边不断回看之前的文字是否通顺。整个过程支离破碎,每篇都会花很长的时间。第一次,可能是偶然现象,接二连三如此,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不是一个擅长写作的人。小学四年级,我曾经很偶然的获得过全国少年作文竞赛的二等奖。现在回想,那时候可能就是我写作生涯的高光时刻了。显然,写了一年半的实证,到了一个瓶颈期。我需要想一想,究竟在写什么?是写给别人还是写给自己?为什么最近出现了这些问题?很巧,且慢的小伙伴钟琛给我推荐了一本书 —— 娜塔莉·戈德堡的《写出我心》。我曾经和她抱怨过最近的写作状态出了问题,她随即推荐了这本书。原话是这样的:“娜塔莉也练冥想,这本书神叨叨的,但挺有用,也许可以帮到你。”说实话我是半信半疑的。首先这个书名就并不吸引我,我需要别人教我怎么写作吗?不要。不过,钟琛同学的荐书一向靠谱,而且娜塔莉多年来把冥想和写作结合在一起的经历很吸引我,试试呗。谢天谢地,我觉得这本书帮我找到了问题所在。先从书的内容说起。这本书的逻辑很简单:娜塔莉认为写作是一种从内到外的自我表达。她并不认同那种雕琢式的写作,而把写作看成是连接自己和内在的一种方式。如果敞开心扉,真情流露,最大程度的释放自己的潜意识,就一定能写出好的作品。需要做的是,尽可能的减少在这个过程中 Monkey Mind 的干扰。这里的 "Monkey Mind" 是佛学术语,指的是我们脑海中时刻浮现的那些嗡嗡的声音。比如:“你根本写不出好的东西”,“你以为你自己是谁啊,写的这么烂有人看吗?”,“这样写别人会不会觉得我不够高级啊”。娜塔莉认为那些美好的文字,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那个非常清澈的地方。这内在的丰美,一旦和我们的意念相结合,就可以创造出外在的美好的事物。但如果我们一直忙着应付脑海中的嗡嗡声,就没法时刻去连接到内心的那个地方,没法真正的写出我心。这完美的解释了我的境遇。当我在写作的时候,有三个声音在搏斗。第一个声音是“评论者”。这个声音一直在我脑中嗡嗡叫:“这篇阅读量肯定扑街了”,“这篇还会有人打赏吗?”,“这种文风经常写,别人的感觉一定是太卖情怀了”;第二个声音是“编辑”。编辑的特点是,不管写到那里,都会想把刚写过的那句读一下。“这里不太通顺,改一下”,“行文风格是不是和以前的不太一样?”;第三个声音是“创作者”。这个创作者,才是真正连接内心深处的,由内而外表达的声音。这个声音本应是连贯的、发自内心的、喷薄而出的。但可惜的是,它经常被前两个声音所打断。整个写作过程支离破碎。这周且慢邀请了“老钱说钱”的主人厚望来且慢做客交流,他也谈到了类似的问题。他说当他打开微信编辑器的后台的时候,整个人就是焦虑的。“你会想很多事情,会去回看之前写过的文章,那种预设的状态就很焦虑”。但表达不应该是这样。“但当你在微博发个帖子,给别人回个邮件,有一个想法自己写下来的时候,你绝对不会有这种状态。那个状态你是放松的,是无比流畅的”。我的问题,就出在了前两个嗡嗡声的声音,越来越大,最终甚至超过了“创作者”本身的声音。别人的夸奖、不断升高的阅读量、引以为豪的打开率,这些都慢慢变成了包袱。“我写的每一篇都应该是精品”这真的重要么?娜塔莉说:“不要去太过认同自己的作品,你不可能在几篇文章里面就挖掘出这辈子让你满意的真理”。豁然开朗。如果一年后再回看现在写的文章,即使读红了脸,即使觉得“我当时好傻啊”。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些文字的背后,并不是你自己,而是贯穿你全身的当下时刻。你所做的,不过是拨开那些嗡嗡声,更加自然和真诚的捕捉到到那个片刻而已。我想我找到了更好的“写出我心”的方法。勇敢的踢开那个喋喋不休的“评论者”,让“创作者”直抵内心深处、一气呵成。最后请“编辑”出场,检查语句、错字,最终成文。当我今天坐下来写这篇周报,我知道这是一次全新的探险,是又一次拨开迷雾找到内心最想表达东西的过程。在这个当下,我不再去想“两个月前我曾写过一篇好文章”,不再羡慕“那次我只花了一个小时”,也没有不断的回看文字是否通顺。笔触至此,我不知道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字。但我不再焦虑,像娜塔莉一样,我告诉自己:“我有写出最烂的垃圾的自由”。当然,我们一定会希望自己能越写越好。但这并无速成之法。归根结底,写作是内心深处的表达。内心丰美,才会有丰美的文字。如果想写出好的东西,那就多多阅读、深刻思考、仔细倾听、最后多多习作。其实,不止写作,很多东西都是内心的表达。李小龙认为“武术的终极含义就是忠实的表达自我”,张小龙认为“产品是一种自我表达”。娜塔莉、李小龙、张小龙,他们说的都是这回事。拨开那些嗡嗡声,不要理会你的 Monkey Mind,让你的内心深处真诚的表达出来。用笔、用产品、用任何其它。“写出我心” 指南最后附上娜塔莉给出的“写出我心”指南。1.手应当不停地写。(不要停下来重读你刚才写的那一行,那只是在拖时间,并在设法掌控你正在说的话。) 2.不要删除。(那是在编辑你写的东西,就算写出来的并不是你原本打算写的东西,也随它去。)3.别担心拼错字、标点符号和文法。(甚至别去管是否把字写出了格子,或超出线。) 4.放松控制。 5.别思考,别想着要合乎逻辑。 6.直捣要害。(倘若你写出了可怕或太过赤裸裸的东西,那就一头钻进去,其中说不定蕴藏了很多能量。)
最近重读了史蒂芬·柯维博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出版于1989年,到今年刚好30周年。我在初中的时候曾经读过一次,读的懵懵懂懂,完全没有留下印象。因为最近经常在不同地方看到这本书的引用,于是买来重读。书大好,强烈推荐。我在这个实证里面经常提到的 “以终为始”、“要事优先” 也都包含在柯维博士的七个原则之中。除了7个习惯(原则),柯维博士在书中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都强调了 Inside Out(由内向外)的重要性。“Inside Out”是这本书的基础,是七个习惯的起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品质。在柯维博士看来,内是品德、是原则,这是决定人生的根本。柯维博士研究了美国立国200年来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他发现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典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对成功因素的基本观念,从品德(Character Ethic)转变为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其它各种为人处世的技巧。柯维博士借用梭罗的比喻 —— “一棵邪恶的大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他认为形象、行为、态度、技巧就是枝叶,思维方式和品德才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因此他主张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方式、品德操守和生活原则。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BTW:上帝和菩萨也同意 —— 上帝行事由内而外,尘世行事由外而内;菩萨畏因,凡夫畏果。“Inside Out,由内向外”,是我认为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运行方式。分别拿我们熟悉的 “投资”、“薪酬”、“企业” 来举例说明。投资先说投资。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投资是你对世界的认知在二级市场的变现。投资业绩是外在的结果,如果我们每天盯着外在的结果,被各种噪音所左右,陷入每日波动的行情中,并用短期的业绩来评价自己。好的投资业绩反而会离我们而去;相反,如果我们把时间提高自己对世界、对商业的认知,花时间去学习和理解投资的大道,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投资系统。你不断提升的内在认知最终会通过外在的投资业绩体现出来。我很喜欢的个人投资者 "水晶苍蝇拍" 李杰老师,说的比我深刻的多:十年后你回头看,其实这次有没有精准抄到底,对你的投资总回报的意义,大概约等于0。要是随便玩玩无所谓,碰运气就好。但财富要想上个大台阶,一两次碰巧的走运与不走运只是微不足道的偶然性,在足够的时间面前,构成最终复利的要素背后都是一个人骨子里潜伏着的必然性。这些必然性由态度和目标出发,由价值观和品性指引,再由能力和方法论执行。几个月的得意是纯运气,几年的成功是能力撞上了运气,长周期的大胜则是让运气长成了能力的一部分。个人薪酬再说个人薪酬。最近和很多人都聊到了个人薪酬和个人内在价值之间的关系。如果把我们每个人的薪酬看做外在的价值,这个价值是由我们的内在价值所决定的。当然,这个决定指的是长期同步。用微软的 CEO 纳德拉的话说就是:“人力资源体系从长期看是高效的,从短期看是低效的。换句话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出色工作终会得到回报。”对一个负责任、有追求的企业来说,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的追求去匹配每个伙伴的内在价值和外在薪酬。比如 Netflix 就做的很极端,他鼓励所有的员工出去找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每个员工的市场价值。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要去盯着这个外在的结果,不要通过不增加内在价值,比如不断跳槽的方式追求这个结果的提高;相反,我们应该盯着内在价值的锚,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和尊敬的人一起工作,每日精进,不断增加自己的内在价值。外在的薪酬,最终一定会同步。不止是薪酬。随着个人内在价值的增长,随着我们对世界和商业认知的增加,还能通过占有优质企业股权,甚至直接创办企业的方式,利用更大的杠杆,来将自己的内在价值,转变为外在的价值。企业最后说说企业。我非常喜欢罗马大道青训营的南添老师关于企业的三个价值长期同步的说法。南老师认为企业有三个层面的价值: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市场价值。市场价值,是企业价值外在的果,是市场给一个企业的外部定价;而这个定价,是通过企业的商业价值来完成的,比如用现金流折现法估算一个企业生命周期内自由现金流的折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个企业为什么会创造如此多的自由现金流?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企业创造的社会价值来决定的。因此,解决用户实际需求的产品,给社会创造价值的产品,是一切价值的源泉。高瓴资本的张磊在谈到自己的投资逻辑时说:“任何一个商业,不要问赚多少钱,不要看今天的收入和利润,这都没有意义。首先看他给这个社会,给他针对的消费者和客户创造了多少价值。我们就是要找为社会疯狂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家。他的收入早晚会跟上,他的利润早晚会跟上,社会早晚会奖励那些不断的疯狂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家。”你盯着市场价值,还是盯着社会价值,结果大不一样。拿且慢来举例。且慢的估值是外在的市场价值,这个价值是由且慢的商业价值决定的;商业价值的衡量,要看且慢服务了多少用户,并且在服务这些用户的过程中,获得了多少商业收入;而为什么这些用户会选择且慢?这个商业价值有多大?这归根结底是由且慢创造的社会价值来决定的。在这个大众普遍为理财而焦虑的社会,如果且慢能帮助很多人安心的管好钱,帮助他们的财富长期稳健增值,能让大家放下焦虑、更好的学习和生活,这一定会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而这个社会价值,最终会通过用户数、规模、收入反应到商业价值,长期也会通过市场先生这个称重机反应到市场价值上。相反,如果每天盯着外在的结果,最终可能什么都不会得到。最后有趣的是,一个是针对个人薪酬,一个是针对股票市场,纳德拉的话和格雷厄姆的话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纳德拉说的 “人力资源体系从长期看是高效的,从短期看是低效的” 和格雷厄姆说的 “股票市场,从短期看是投票器,而从长期是称重机”,都说明了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虽然短期可能不匹配,但长期终将同步的道理。我突然发现,无论是我之前写过的 “非线性思维”,“延迟满足感”,“长期视角”,其实都与此有关。只有我们认识到外在价值是由内在价值来决定,他们之间的同步是非线性的,短期有可能失衡、但长期终会同步。我们才能真正的拥有长期视角,并且利用延迟满足感,选择少有人走的路。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眼前的东西所迷惑。但这个世界很有趣,很多东西你越想抓住越得不到。相反,如果你向内求,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并专注在这些事情上,幸福、安宁和你想要的结果,会纷至沓来。
大家好,这里是《孟岩投资实证》,孟岩是且慢创始人,在互联网金融行业10余年,深入理解并实操美股、港股、A股等多种投资方向,每周都会记录自己的实盘业绩和心得体会。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孟岩的微信公众号。最近我们都在聊巴菲特和伯克希尔,有一个额外的收获,让我明白了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有一段时间,每次选题的时候我都会纠结:我的听者既有经验丰富的投资人和基金经理,也有几乎没有投资经验的“小白”用户。写“深”了,怕有人看不懂;写“浅”了,怕有人不爱看。后来干脆不纠结了,想聊什么聊什么,一段时间下来,倒也挺自然。无论是什么选题,每一次主题都是围绕且慢去说的: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怎么做,这些文字,也许并不成熟,但都是在当下这个时刻,我和且慢团队的小伙伴们,对投资、理财、商业、人生的认知。下面是5条,在寻找且慢同路人上我们需要知道的事情第一条.我们坚信投资的大道,相信时间和复利的力量;我们认为只有放下焦虑,才能全情投入,人生才是最佳状态。走大道、不焦虑、不纠结,享受当下,不断追求成长。我们是这样的人,我们自己用这样的方式去投资、理财、工作、生活,我们也把这样的认知,体现在产品中,并希望能找到更多的同路人,一起同行。这里所说的同路人,包括用户、包括员工、包括合作伙伴,也包括股东。第二条.同路的用户,才会喜欢我们的取舍。他们不会惊讶且慢没有基金行业标配的“净值排行榜”,不会催促我们去做“净值估算”,不会感叹严选的策略那么少,不会认为我们“不务正业”开始“卖”保险。我们无法帮助别人一夜暴富,也不希望自己的时间被浪费在每日股市的波动和预测中。勇敢的和怀有这些期待的用户说抱歉,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聚焦,让且慢的产品更加一致和清晰。第三条.同路的团队伙伴,才会理解我们的克制。我们坚信一切商业价值最终来源于产品真正给用户创造的价值。是否给用户创造了独特的价值,我们自己用的爽不爽,是否给用户带来了焦虑,是我们衡量很多事情做与不做的出发点。我们很少发 推送,也不把日活、使用时长、销量作为 绩效指标。不认同这些,会觉得这个公司不思进取、太佛系、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干”不过别人。第四条.同路的合作伙伴,才会尊重我们的选择。虽然商业利益的共赢是合作的基本诉求,但共同的价值观才是双方走在一起的根本。我有你缺少的、你有我不具备的,合作并不是互相占便宜,而是互相弥补短板,一起把事情做的更好,给社会创造自己无法单独创造的、更多的价值。第五条.同路的股东,才会欣赏我们的价值:且慢看似“慢”,但时间会证明它的价值。我们选择站在用户一边,不会利用金融的信息不对称来为自己谋利,也不愿意或者说没有能力利用人性的贪嗔痴这些弱点来做增长,去收割用户的金钱和时间。但我们相信“慢即是快”,相信选择“少有人走的路”,长期来看会有更大的社会和商业价值,从而给股东创造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商业回报。只有投资人的投资策略和这样的商业理念与经营方式相匹配,才能让大家在一起走的更远、更开心。如果能建立一个拥有相同价值观和认知的,从用户、到且慢、到合作伙伴以及股东的稳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把能力圈以内的事情做到最好,同时降低选择成本,在每个当下都全力以赴、开开心心。用巴菲特和芒格的话说:“这不仅仅将我们获得好结果的机会最大化,同时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同一般的美好时光。”前一段微信大会,张小龙做了4个小时的演讲。事后有很多分析这个演讲的文章,其中,我最喜欢连岳老师的这句话:没有理性的善良,是愚蠢,成为恶人的养料,并养大了恶。没有善良的理性,那不是人,是机器,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榨干他人的机会、时间与生命。而理性的善良,让我们善待他人,我不想别人对我做的,我也不会对你做,在这善良基础上,动用理性增长自己的用户、财富、影响力,我之所得,亦是你之所得,就像长久的友情,是两人一起变好,好友的悲伤,不会成为自己的快乐之源。“我不想别人对我做的,我也不会对你做”。打个有些自大的比喻:Google 希望他的用户在搜索之后尽快离开页面,微信 希望他的用户放下手机、多和朋友在一起,我们 希望且慢的用户不因理财而焦虑,可以更好的学习、工作,享受生活。我们自己这样做,也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在这基础上,“动用理性”增长自己的用户、财富和影响力,创造更多的社会和商业价值。
大家好,这里是《孟岩投资实证》,孟岩是且慢创始人,在互联网金融行业10余年,深入理解并实操美股、港股、A股等多种投资方向,每周都会记录自己的实盘业绩和心得体会。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孟岩的微信公众号。大家晚上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谁买基金重要吗?上次节目我们讨论的是,巴菲特和芒格希望伯克希尔的市场价格尽可能的贴近公司的内在价值,所以非常在意自己的股东是谁。至于为什么,我找到了三个原因:1.巴菲特说“ 我们只愿意与我们喜欢并尊重的人一起工作 ”。并且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让那些欣赏自己的策略、分享伯克希尔愿景的人获得收益;2.将这些人看做一个整体,如果市场价格与公司内在价值一致,他们将得到最大的公平;3.对于伯克希尔和自己名声的珍惜,不希望股东亏损的原因来自于公司经营之外。今天继续把第一个原因展开讨论。我觉得也许会对我们的公募基金行业有些启发。先引用巴菲特和芒格信中的原话:我们只愿意与我们喜欢并尊重的人一起工作,这不仅仅将我们获得好结果的机会最大化,同时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同一般的美好时光。类似的语句,在不同年份的股东信中,出现了很多次。这里 “我们喜欢并尊重的人” 既包括伯克希尔的股东,也包括伯克希尔旗下公司,也就是巴菲特投资的那些公司的 CEO 们。简单的说,伯克希尔是一个资产管理公司。伯克希尔在中间,连接了股东的钱和被投资的企业。它的的长期经营目标,是通过持有多元化的、能产生现金流、超越平均回报的优秀企业,最大化的提高每股内在价值。虽然伯克希尔是“钱”和“公司”的连接,但巴菲特和芒格一再强调,他们只希望自己喜欢并且认可伯克希尔理念的人做股东,也只希望投资那些他们尊重的人所管理的企业。这有点儿不同。从“钱”的角度来说,难道不是越多越好吗?不同投资者的钱,有什么区别呢?从“公司”的角度来说,难道不是越赚钱的公司越好吗?巴菲特和芒格说,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既能大概率的获得好结果,又能每天都很开心。为什么?我的理解是,他们说的是建立一个价值观和理念高度一致的超长期的稳定结构。这个结构既能保证在自己的认知下,获得最好的结果,又能让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不纠结、不拧巴,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可是问题来了,我们如何让获得好结果的机会最大化呢巴菲特和芒格身上最显著的一个标签是“长期主义”者。我们就从这点来讨论,举一反三。巴菲特认为关注长期的人,比关注短期的人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如果能找到那些拥有“长期视角”的企业家,并创造一个能让他们从容的运用自己“长期思维”的环境、避免被短期的信号所干扰,那么在这个“即时享受”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上,在大多数企业的行为都很短视的时候,这个用“长期主义”连接起来的结构,就可以大概率的获取超越平均的回报。这个“长期主义”结构的两端,一端是企业家,一端是股东。只找到拥有“长期视角”的企业家还不够,如果伯克希尔的股东都是短视的,这样的压力必然会传导到这些被投资的企业。2000年美股互联网泡沫的时候,坚守自己投资原则的老虎基金被赎回了 80亿 美元,最终老虎基金的创始人朱利安·罗伯逊选择将基金清盘。几个月后纳斯达克崩盘。因此,在另一端,更为重要的是,要寻找具有“长期视角”的股东,从而创造出一个坚实稳定的,拥有“长期思维”的股东基础。用巴菲特的话说:几乎没有哪家上市公司的CEO们在类似的授权下管理公司,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老板专注于短期的发展前景和财报盈利。然而,伯克希尔所拥有的股东基础,使其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具有最长期的投资时间预期,而且,这种股东基础还会在未来几十年继续存在。因此,我觉得巴菲特和芒格所说的“喜欢”,是要搭建一个从股东、到伯克希尔、再到被投企业管理人的,价值观和认知高度一致的,拥有“超长期思维”的稳定结构。而这个结构,可以让获得好结果的机会最大化。做投资,每天都会面临各种诱惑,做很多的选择,需要不断的进行决策、做出取舍。怎么样才能拥有“非同一般的美好时光呢”?首先,做什么?不做什么?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这些背后有清晰的、符合自己价值观和行事准则的标准,并且拥有一个有相同价值观的股东群体,那么这些选择就不会艰难。否则,如果投资人是被 “收益率” 而不是 “价值观和理念” 来吸引和聚集的,最终必然会影响到投资本身。在电影《大空头》中,做空次贷的迈克尔·布瑞,几乎被自己的客户逼疯,他甚至疯狂的禁止客户撤资。虽然他等来了最后的胜利,但其中巨大的压力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前面提到的老虎基金,则是因为客户的压力,倒在了黎明前。巴菲特和芒格则不然,他们对自己搭建的结构非常自信:在所有市值超过10亿美元,股东人数以千计的上市公司中,让持股者能像公司主人一样思考和行为,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几乎首屈一指,可以拔得头筹。是啊,搭建好稳定一致的结构。每时每刻,能追随自己的本心,和自己喜欢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实、平静、不纠结,自然是“非同一般的美好时光”。最后想聊聊这些对基金行业的启发。一家之言,不一定对。巴菲特所做的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大声的说出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希望什么样的人同行。同时,找到度量的标准。结果是,事情做到了,自己很开心、大家都开心。回到我们基金行业:从结果上看,偏股型公募基金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超过 16%,但大多数基民仍然在赔钱;从过程来看,基民开心吗?基金经理开心吗?从业者开心吗?巴菲特在股东信中经常拿不同的餐厅吸引不同的食客来举例,我觉得基金公司和基民的关系也应如此。有一个朋友做了一个小众餐馆,他故意把大众点评的介绍写的挺“怼人”的。问他原因,他说是希望能够筛掉不会喜欢自己菜品的吃货。我问:来的都是客,又不欠你饭钱。是不是矫情?他说:我不想赚很多人一次钱,我想赚一小部分人一辈子的钱。这样大家都开心。他很聪明。如果来吃饭的顾客不喜欢店的口味、甚至认为受骗了,虽然短期他赚了顿饭钱。但长期来看,这个人今后一定不会再来了。同时他还可能告诉别人这家店不好,甚至在点评上写负面的评论。得不偿失。对比到基金行业,有两个有趣的不同点。第一,与吃饭不同,投资这个行为的“用户体验”验证周期太长,通常需要至少3到5年的时间。很多时候你觉得菜很好,买了就涨,通常最终是错的;第二,与餐馆的吃一次收一次钱不同,基金行业的收入模式是管理费。如果一个客户买了基金、与预期不符,但因为被套并没有赎回,这部分管理费是依然要收的。这就引发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一只基金的“规模”,有多少是和基金经理的理念相同的?有多少是理念不符、但被套住没有赎回的?这两种规模,虽然都在产生管理费的收入,但它们代表了完全相反的用户体验。如果能找到一种方式,将现存的公募基金的这个比例做出来,我认为理念相同部分的比例会比较低。我觉得我们不妨可以学习巴菲特所做的。重复一遍:大声的说出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希望什么样的人同行。同时,找到度量的标准。巴菲特的目标是:让伯克希尔的股价和内在价值尽可能一致;我们的目标能否是:让基民买基金的实际收益,尽可能的等于基金的净值收益。我瞎拍一个数字,如果一只基金的“规模”里面 80% 的规模是代表了理解、认同、追随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这个目标可能就可以实现了。 与此同时,基金经理、从业者、基民,也都会更开心。
大家好,这里是《孟岩投资实证》,孟岩是且慢创始人,在互联网金融行业10余年,深入理解并实操美股、港股、A股等多种投资方向,每周都会记录自己的实盘业绩和心得体会。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孟岩的微信公众号今天和大家聊聊投资中的逆向思维这么多年市场有变化吗?有。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市场结构变化显著,参与者越来越广泛,各种机大家好,这里是《孟岩投资实证》,孟岩是且慢创始人,在互联网金融行业10余年,深入理解并实操美股、港股、A股等多种投资方向,每周都会记录自己的实盘业绩和心得体会。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孟岩的微信公众号今天和大家聊聊投资中的逆向思维这么多年市场有变化吗?有。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市场结构变化显著,参与者越来越广泛,各种机构投资者层出不穷。市场的情绪特征有变化吗?几乎没有。每一个股市的底部都不一样。每一个大级别的市场底部,一定伴随着好像有天大的事儿要发生。否则,哪会有便宜货可捡?每当这个时候,媒体铺天盖地的信息都会告诉你“这次不一样”。但市场里最贵的一句话就是“这次不一样”。以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说过,熊市是最好的投资时机,也是少数人改变自己财务状况的最大机会。前提是,你得在熊市的底部区域,能以较低的成本,买到足够多的仓位。这种与大多数人背向而驰的思维方式,就是投资者常见的思维模式:逆向投资。逆向投资,简单说,就是“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但这种逆向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非常喜欢的投资人冯柳,是典型的逆向投资者,他对逆向投资本质的思考,也超过大多数人。冯柳认为逆向投资的核心是在负面思考的时候买入,而下跌只是一种表象。当各种负面信息被充分的呈现后,积极的变化往往就会迎面而来。他认为逆向投资可以帮助我们三点:• 一、获取超额回报• 二、把意外伤害降到最低• 三、弥补思考和研究的不足我们一点一点拆开来看,第一获取超额回报我们回过头去看那些历史上很优秀的公司,在不做交易的情况下,长期持有的复合回报率也就是年化二十几个点,这还是在它们没有被证明优秀的时候参与并长期投资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个市场要挣超过这个回报的钱是很难的,因为你不可能全部投资都选择到了这些优质公司。那么,要有超额回报肯定要逆向投资。这个投资实证的目标,是力争获得 15% 的年化收益率。长期看 A股 上市公司的增长率大概在 8% - 10%。而剩下的那 5%,就是所谓的超额回报。这个超额回报挣的是交易对手的钱,是低买高卖的钱。是在大家都在卖出的买进,而在他们疯狂买进的时候卖出所赚的钱。第二、逆向投资可以把意外伤害降到最低。我喜欢看跌了很久的股票,因为长时间的下跌使得负面方向的思考和演化足够充分,如果在负面思考下都能被吸引,那么万一有正面的变化那意外就成为了我们的朋友而非敌人了。回想今年1月份,当时市场中喧嚣的还是“牛市已来”。回看那时的研报也会觉得逻辑完整、无懈可击。但是现在呢?这个世界有那么多本质的变化吗?冯柳特别强调在“负面信息下的充分思考”,因为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很多时候我们对市场的看法不过是盲人摸象。而如果坏信息足够充分,那么“意外”就会变成我们的朋友了。问题来了,我们怎么去判断“坏信息足够充分”呢?市场的估值就变成了帮助我们去理解情绪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他不会完全精确,但足够用。因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因为人性永不变。第三、弥补思考和研究的不足逆向投资也符合博弈之道,它可以弥补我们作为买家的天然劣势,任何人买一个票的时候都不会比他卖的时候理解更充分,因为少了持有环节的跟踪和进程思考,所以在别人因情绪不好而影响判断或行动力的时候,你才会抵消掉这方面劣势。这段话更为本质,从博弈论的层面讲明白了“逆向投资”的道理。如果说超额收益赚的是竞争对手的钱,作为交易对手双方的买家和卖家,谁更聪明呢?卖家有天然的信息优势,也在持有和跟踪的环节有着充分的思考和研究。因此平均来看,买家一定不如卖家。这也就是老话说的“买的不如卖的精”。因此只有在卖家处于不得不卖的境地,比如恐惧、杠杆、急用钱等等,买家才能抵消这种交易劣势。而集体性的“不得不卖”,一定来源于大级别的熊市底部。写到这里,突然想到《闻香识女人》里史法兰最后的那段话:“如今我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疑问,我知道 ,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太他妈的艰难了”这句话放在今天,也格外有意义。投资这条路,很难。但难的事,才有价值。 欢迎关注孟岩微信公众号,更多精彩内容与你分享。构投资者层出不穷。市场的情绪特征有变化吗?几乎没有。每一个股市的底部都不一样。每一个大级别的市场底部,一定伴随着好像有天大的事儿要发生。否则,哪会有便宜货可捡?每当这个时候,媒体铺天盖地的信息都会告诉你“这次不一样”。但市场里最贵的一句话就是“这次不一样”。以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说过,熊市是最好的投资时机,也是少数人改变自己财务状况的最大机会。前提是,你得在熊市的底部区域,能以较低的成本,买到足够多的仓位。这种与大多数人背向而驰的思维方式,就是投资者常见的思维模式:逆向投资。逆向投资,简单说,就是“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但这种逆向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非常喜欢的投资人冯柳,是典型的逆向投资者,他对逆向投资本质的思考,也超过大多数人。冯柳认为逆向投资的核心是在负面思考的时候买入,而下跌只是一种表象。当各种负面信息被充分的呈现后,积极的变化往往就会迎面而来。他认为逆向投资可以帮助我们三点:• 一、获取超额回报• 二、把意外伤害降到最低• 三、弥补思考和研究的不足我们一点一点拆开来看,第一获取超额回报我们回过头去看那些历史上很优秀的公司,在不做交易的情况下,长期持有的复合回报率也就是年化二十几个点,这还是在它们没有被证明优秀的时候参与并长期投资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个市场要挣超过这个回报的钱是很难的,因为你不可能全部投资都选择到了这些优质公司。那么,要有超额回报肯定要逆向投资。这个投资实证的目标,是力争获得 15% 的年化收益率。长期看 A股 上市公司的增长率大概在 8% - 10%。而剩下的那 5%,就是所谓的超额回报。这个超额回报挣的是交易对手的钱,是低买高卖的钱。是在大家都在卖出的买进,而在他们疯狂买进的时候卖出所赚的钱。第二、逆向投资可以把意外伤害降到最低。我喜欢看跌了很久的股票,因为长时间的下跌使得负面方向的思考和演化足够充分,如果在负面思考下都能被吸引,那么万一有正面的变化那意外就成为了我们的朋友而非敌人了。回想今年1月份,当时市场中喧嚣的还是“牛市已来”。回看那时的研报也会觉得逻辑完整、无懈可击。但是现在呢?这个世界有那么多本质的变化吗?冯柳特别强调在“负面信息下的充分思考”,因为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很多时候我们对市场的看法不过是盲人摸象。而如果坏信息足够充分,那么“意外”就会变成我们的朋友了。问题来了,我们怎么去判断“坏信息足够充分”呢?市场的估值就变成了帮助我们去理解情绪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他不会完全精确,但足够用。因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因为人性永不变。第三、弥补思考和研究的不足逆向投资也符合博弈之道,它可以弥补我们作为买家的天然劣势,任何人买一个票的时候都不会比他卖的时候理解更充分,因为少了持有环节的跟踪和进程思考,所以在别人因情绪不好而影响判断或行动力的时候,你才会抵消掉这方面劣势。这段话更为本质,从博弈论的层面讲明白了“逆向投资”的道理。如果说超额收益赚的是竞争对手的钱,作为交易对手双方的买家和卖家,谁更聪明呢?卖家有天然的信息优势,也在持有和跟踪的环节有着充分的思考和研究。因此平均来看,买家一定不如卖家。这也就是老话说的“买的不如卖的精”。因此只有在卖家处于不得不卖的境地,比如恐惧、杠杆、急用钱等等,买家才能抵消这种交易劣势。而集体性的“不得不卖”,一定来源于大级别的熊市底部。写到这里,突然想到《闻香识女人》里史法兰最后的那段话:“如今我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疑问,我知道 ,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太他妈的艰难了”这句话放在今天,也格外有意义。投资这条路,很难。但难的事,才有价值。欢迎关注孟岩微信公众号,更多精彩内容与你分享。
大家好,这里是《孟岩投资实证》,孟岩是且慢创始人,在互联网金融行业10余年,深入理解并实操美股、港股、A股等多种投资方向,每周都会记录自己的实盘业绩和心得体会。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孟岩的微信公众号。昨天的节目中我们聊到了未来还会不会有牛市。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在我收到的私信中,有这么两个问题特别有共性。我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未来波动没有这么大了,是不是我们赚的钱就少了?第二个问题是,A股的波动真的能变小吗?如果把目前股票市场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差值,从30倍 降到 10倍,需要多长时间?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如果未来波动没有这么大了,我们赚的钱是不是就变少了。如果波动大幅变小,对一小部分人来说,他们赚的钱一定是变少了。因为他们现在除了企业经济增长的钱,还能赚到一大部分交易对手的钱,或者说是不理性的投资者贡献的钱。但如果把A股的投资人看成一个整体,他们的幸福感无疑是大幅提高了,大家的赚钱概率更高、焦虑更低,波动对经济的伤害也更小。也就是所谓的 “牛长熊短” 或者 “天天都是牛市”。再回答第二个问题:A股的波动真的能变小吗?如果把目前股票市场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差值,从30倍 降到 10倍,需要多长时间?说实话,这个问题我是不知道的。十年前初入基金行业的时候,不少行业前辈告诉我,10年以后我们就会像美国市场一样,都是机构参与,股市的“大起大落”会大幅减少。很遗憾,10年后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波动幅度更大,牛市时间更短,大众口中的股市依然是“赌场”。把这些都怪给投资者的“情绪”和“不理性”么?这显然不公平。我觉得其中的部分原因需要归在金融行业的从业者 —— 比如上市公司、券商、资产管理公司、销售渠道还有金融媒体等。在这样一个信息不对称如此巨大的行业中,我觉得我们这些从业者没有做好应该做的事情。说到这里,想起去年读过的一本书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众所周知,巴菲特和芒格所管理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一个上市的集团公司,巴菲特和芒格会在每年的年报中附上自己写给投资者的信。这本书把这些信按照主题重新做了编纂,比较易读。今天不讨论书中那些耳熟能详的投资教诲或者令人捧腹的段子,而是借用书中巴菲特对股东结构以及伯克希尔股价的思考,从一个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问题。先说说为什么要上市。巴菲特和芒格认为,伯克希尔上市的目的并非是股价最大化。他们选择在纽交所上市的唯一原因,是希望能降低股东的交易成本。因为公开上市之前,需要用钱的股东们只能在场外柜台进行交易,交易成本很高。光这一点,恐怕已经和大多数公司上市的目的不太一致了。再来看看巴菲特和芒格对伯克希尔股价的思考。二老认为,与众多的上市公司相比较,他们不希望伯克希尔的股票价格越高越好。用原话说就是“ 我们只希望股价能以内在价值为中心,窄幅波动即可。”这点听起来也很奇怪,作为一个公司的 CEO,难道不是希望自己公司的股价越高越好么?为什么会希望股价尽可能贴近内在价值来交易呢?巴菲特的回答是:“ 股价的过分高估或过分低估都令芒格和我感到不安,这两种极端情况的出现,会使得很多股东所获得的结果完全不同于公司本身的运营结果。 ”就像我们之前分析的,公司价格 = 公司价值 + 情绪如果能够让公司的股价尽可能的贴近公司的内在价值,最大程度的减少情绪在中间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公司的股价不会在严重低估与严重高估之间来回震荡。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运营成果将惠及同一时间段的股票持有者。股东们所获得的奖励与惩罚,基本上等同于公司的运营结果,而非其它人的愚蠢行为。当谈到股东管理的目标时,巴菲特说:“ 尽管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让我们的股东在其持有期间利益最大化,我们也希望将一些股东从其他股东即交易对手那里获取利益的可能性最小化。 ”我很想知道巴菲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执念。我重新翻了这本书,又查阅了相关的股东信。我找到的原因有三点:1 .巴菲特说“ 我们只愿意与我们喜欢并尊重的人一起工作 ”。并且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让那些欣赏自己的策略、分享伯克希尔愿景的人获得收益;2.将这些人看做一个整体,如果市场价格与公司内在价值一致,他们将得到最大的公平;3.对于伯克希尔和自己名声的珍惜,不希望股东亏损的原因来自于公司经营之外。那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呢?他给出的答案很简单:找到并且维系认同自己理念的股东群体。巴菲特认为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 有一个长期的、以企业运营为导向的股东群体,而不是一个短期的、以股市变动为导向的群体 ”。就像经营一个餐馆,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相反,经营者应该提供一份明确的菜单以吸引特定类型的顾客。对于巴菲特和伯克希尔,这份菜单是“长期”、是“企业经营”。他们所有的政策和沟通都是为了吸引那些认同巴菲特理念,着眼于长期,关注公司本身运营的投资人。并且刻意去过滤掉那些只关注股价变动的短线买家。如果能不断的吸引这类投资者,并且不断的让那些短期或者有不现实预期的投资人兴趣全无,理想情况下,伯克希尔的股票就能够按照巴菲特所希望的那样,始终以符合企业价值的合理价格进行交易。《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这本书里面还收集了巴菲特关于 IPO、“回购”、“为什么要发行 B股,如何发行” 等公司治理方面的思考,你会发现,他所有这些行为的思考和决策,都是以上面这个原则来支撑的。巴菲特和芒格认为:“ 如果我们持续地宣传我们的商业和股东哲学,不掺杂其他矛盾的信息,我们感到高质量的股东群体是可以被吸引和维护的。这种自我选择效应发生之后,一切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回到我们的市场。10年间我们的市场波动并没有如行业从业者预测的那般降低,原因只怪投资者的贪婪和恐惧吗?我觉得并不是。当上市公司在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中把公司改名为“P2P”的时候,我们希望寻找什么样的股东群体?当媒体和研报在吹嘘所谓的“高送转行情”的时候,我们希望吸引什么样的投资人群体?当基金公司因为基民“恐高”而选择净值归一、在泡沫严重的时候依然募集新基金时,我们希望吸引什么样的基民群体?降低市场的波动需要所有金融从业者的努力。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完美的做到,但如果我们希望10年后回看的时候,这个市场的波动能有所降低的话,巴菲特的做法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大家好,这里是《孟岩投资实证》,孟岩是且慢创始人,在互联网金融行业10余年,深入理解并实操美股、港股、A股等多种投资方向,每周都会记录自己的实盘业绩和心得体会。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孟岩的微信公众号。今天我想跟大家聊的,是一个我最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还会有牛市吗?”。2018年1月,当市场洋溢着小牛市的燥热,理性的声音说:现在没有牛市的条件。大家众口一词地回答:这次不一样。等到了12月,当市场充满了悲观和绝望,理性的声音说牛市在孕育。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次不一样。真的不一样么?不会再有牛市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牛市的定义是什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牛市,再来看看历史上牛市的样子、以及这些核心因素未来是否会变化。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是牛市?A股语境下的牛市, 是指价格在短期内快速上涨的市场。而快速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公式:价格 = 公司价值 + 情绪,在这个公式中,大家觉得会在短时间内有大幅度变化的是什么呢?是公司价值么?显然不是。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短短的1年时间,中国的经济衰退了么?公司价值下降了么?快速变化的是大众的情绪和预期。从极度乐观到极度悲观,再从极度悲观到极度乐观。在熊市的底部区域,价格被公司的价值托住,情绪或者说泡沫被极度的压缩;而在牛市,大量原本并未投资的人群,步调一致的快速入场,贪婪的情绪,猛烈而集中的释放,造成了短时间内指数价格的大幅上涨。在 A股,牛市交易的人群数量,比熊市高一个数量级。大多数原本并不投资的人纷纷冲进市场,他们完全不理解、也不管股市的根本价值,交易的唯一原因是 “隔壁老王赚钱了”,“再不买就来不及了”,或者是“都说明年要涨到6000点”等等。情绪爆发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前,时间过的很慢。07年,牛市可以走两年;15年,托移动互联网的福,8个月就可以更高效率的搞定了。我们可以用历史来检验这个结论。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比较准确的“测量”情绪的指标。这里我选用了“百度指数”。“百度指数”基于百度的搜索数据,覆盖人群很广,可以帮助我们洞察主流人群的行为习惯的变化。简单的说,一个关键词的指数越高,表明这个关键词的搜索量越高,代表对这个关键词所感兴趣的人越多。我们选取从 2011年到 2018年的时间段,并把 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定义为牛市,其余为熊市阶段。我们分别来看几个不同的关键词在熊市和牛市的搜索量对比,来反推背后情绪的变化。关键词 1:“股市+股票”;代表:对股市感兴趣的人的数量在2015年牛市顶峰的附近,对股票感兴趣的人的搜索量大概是熊市平均的 30倍。关键词 2:“创业板”;代表:对创业板感兴趣的人的数量2015年牛市是创业板的牛市。牛市顶峰的时候对创业板感兴趣的人的数量,是熊市的 60 倍。关键词 3:“基金+基金净值”;代表:对基金感兴趣的人的数量2015年的牛市中通过基金间接入市的新人,是熊市的 10 倍。 通过这几个数据的对比,你可以看到熊市和牛市,几个“股市”相关的关键词的搜索量变化,也能感受到背后所代表的情绪的变化有多么巨大。另外,都说美股牛长熊短、波动很小。按照刚才的推论,美股的情绪变化应该远没有A股这么剧烈。我们用 谷歌趋势来看。从 2004年1月 至今,美国地区的Google 访问量里,关于“股票”这一关键词的搜索量趋势中,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差别,只有 2倍 左右,很难区分什么时候是牛市、什么时候是熊市。反观中国市场,熊市无人问津,牛市新增几十倍的新股民。这是A股情绪剧烈变化的最重要原因。未来还会这样吗?要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去理解,为什么我们的股民和基民会像旅鼠一样如此步调一致的,每隔几年就完成一次把钱搬进股市的大搬家。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价格的公式:价格 = 公司价值 + 情绪在熊市的底部区域,情绪或者说泡沫被压缩到极致,没有太大的下降空间。经济持续增长,公司价值持续增加,带动价格微幅上涨;与此同时,底部时期一些特殊的政策,比如2014年底的“沪港通”,可能带来“情绪”的催化,造成价格的上涨。这样的上涨,逐渐带来了赚钱效应,慢慢从媒体、朋友圈以及聚会上传播,引发新的交易人群进场。随着股价的继续上涨,认为价格超过公司本身价值的投资人会逐渐卖出,大多数时候会引发价格回落,然后上涨结束;而如果新的买入人群源源不断,进来的人超过了离开的人,价格不断上涨形成正向循环,牛市就形成了。A 股的牛市更像是一场群众运动,需要各种因素所引发的共振。这样的共振,通常需要很多的机缘巧合,这些机缘凑在一起的周期,通常是 5 到 8 年。最后我想总结一下:虽然在谈论牛市,但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牛市。这样的牛市,并没有创造价值,而是在进行巨大的财富转移。巨幅的波动给国家以及大多数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我们想改变它。这是且慢的价值。如果我们可以做的更好一点,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在熊市开始投资,帮助他们了解投资的大道,了解时间和复利的意义,了解驱动长期股市上涨的根本因素,陪伴他们一起渡过熊市的每一天。也许我们就可以降低“情绪”在价格中的巨大波动。可能无法达到美国的 2倍,就算把我们现在的 30倍 降到 10倍,A股的熊市和牛市也许就不会如此的界限分明,我们的世界也会变的更美好一些。
大家好,这里是《孟岩投资实证》,孟岩是且慢创始人,在互联网金融行业10余年,深入理解并实操美股、港股、A股等多种投资方向,每周都会记录自己的实盘业绩和心得体会。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孟岩的微信公众号。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数字游戏》这本书中提到的“O型环理论”,以及它和足球、投资的关系。先来看看书中对“O型环理论”的描述:早在1993年,克雷默先生就发表了一篇名为《经济发展中的O形环理论》的文章。这个名称来源于一个高科技的小橡胶圈。这个橡胶圈,当初被设计用来密封助推火箭的连接处缝隙。这艘1986年的推动火箭来头可不小,它的使命是帮助“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天。在火箭发射之前,这些O形橡胶圈被储存在位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然而,由于气温太低,助推火箭的橡胶密封圈全部被冻坏,从而导致其中的热气泄漏,使得毗邻的外部燃料舱失效,最终机毁人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虽然其他环节都十分完美,但因为这样一个小失误,所有的一切都成了徒劳。克雷默认为:很多生产过程,任何时间,一群人被安排在一起工作,都可以被分解成“一系列的任务”,而其中的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将产品的价值大大降低几个档次,或是断送整个团队的努力。换句话说,假设这个生产过程由 10 个人来共同完成。如果其中 9 个人都 100% 的完成了各自的任务,但剩下的 1 个人,只发挥了能力的 50%。在有些生产过程中,最终产品的价值是 95%这个人的差错所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是在O 型环过程来说,最后的价值只有 50%,最后的价值大大下降,所有人的努力,都因为剩下的那 1 个人,而被浪费掉了。克里斯和戴维根据严密的推理和数据,证明了足球比赛也是一个“O型环的生产过程”。他们认为足球终究是一个集体运动,比赛结果往往由发挥最差的那个人来决定。从这个角度来说,比赛胜负的结果不取决于队内的头号球星,而取决于队内的“O型环” ——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定时炸弹”。如果你是一个资深的球迷,下面这些名字和他们背后的辛酸故事你一定不陌生:国际米兰的格雷斯科、葡萄牙的沙维尔、阿森纳的朱鲁和克里希等等。2010 年 1 月,阿森纳在客场被曼联 3 : 1 击败,在那场较量中,阿森纳当时公认状态最差的球员,左边后卫克里希镇守的左路被打成了筛子。这是那场比赛里,对方的门将范德萨把大部分球门球都直接传到了阿森纳最薄弱的环节,而这个最薄弱的环节,最终造成了阿森纳的失败。上周有朋友留言,认为足球中巨星的作用并不低于篮球,并举了梅西的例子。我想这恰恰是一个好例子:把梅西从巴塞罗那队换到阿根廷国家队的“O型环生产过程”中,梅西的效率就大大减弱了。《数字游戏》中还举了著名的银河战舰的例子。老佛爷入主皇马后,执行“齐达内 + 帕文”政策。前场集齐四位金球奖得主,外加万人迷贝克汉姆。后场却无比吝啬,开掉马克莱莱,指望皇马青训的帕文们接班。这只头重脚轻的银河战舰最终与冠军失之交臂,黯然收场。问题来了:相同的预算下,如何把钱花的更明智呢?侧重球队最弱的一环,是更好的方式。虽然购买超级明星更能取悦球迷和市场,但补足球队的短板,提升球队的“O型环”,会让成功的概率大幅提高。总结一下,“O型环生产过程”的两个特点:第一,总资源有限,或金钱、或时间、或其它;第二,最后的结果由乘法而非加法决定。我们来看看投资过程是不是这样。对于投资的 O 型环生产过程来说,有下面几个主要的组成部分:1)本金;2)年化收益率;3)投资期限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能投入到投资活动的时间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这个资源也是受限的。我们如何把这个时间更有效分配到这个“O型环生产过程”中,从而提高总的投资收益呢?首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学习投资的大道必不可少。A股的波动巨大,如果不了解投资的大道,我们就不敢把大部分本金投入到市场中,就无法通过投资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同时,也无法延长投资期限,因为经常会在中途被震荡下车,或者牛市买进、熊市卖出;剩余的时间,我们可以分配到学习财务知识、看懂财报、分析公司、研究蜡烛图、K线图,试图获得超过指数的收益,去把 8% ~ 12% 的长期收益率提高到 15% 甚至更高;还有一种分配,就是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努力提高自己可用于投资的本金。我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说,花更多的时间去获取超额收益,比起花费同样的时间去提高自己的本金,要难得多,更何况其实大多数人获取的是负的超额收益 。这两种分配时间的方式,就像前场配齐4大金球奖得主,和补足球队最弱一环,带给我们的长期收益,是截然不同的。再来举另一个和投资有关的例子。市场长期向上,但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总是由熊市和牛市组成。为了应对市场的波动,有各种各样的投资方式,有的更注重进攻、有的更注重防守。总的来说,激进的策略,牛市赚的多一些、熊市也赔的多一些;保守的策略,牛市赚的没那么多、熊市赔的也没那么多。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盈亏同源”,它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做一种受限的资源。另一方面,最终的投资收益率是一个典型的乘法而非加法,也就是收益率 = (1 + 熊市收益率) 乘以(1 + 牛市收益率)如果把熊市和牛市的收益率,看做一个“O型环生产过程”,我们来看看不同策略最后的收益率。假设市场熊市的时候跌了 20%,牛市的时候涨了 40%。总的市场收益为 12%,A投资者,以操作激进著称,牛市的时候比市场多赚 10%,熊市的时候比市场多赔 10%。A 的投资收益为:5%B投资者,投资风格稳健,不见兔子不撒鹰,遵循祖师爷的教诲:“熊市少赔,牛市跟上”,熊市的时候比市场少赔 10%,牛市的时候也比市场少赚 10%。所以B 的投资收益为:17%保守投资者 B 比激进投资者 A 多赚 12%,比起市场多赚5%。是不是很出乎你的意料?当然,你可能会说,我想做投资者 C,熊市不赔钱,牛市比指数赚的还多,那岂不是收益更高?呃 … 那就好比前场、中场、后场排名最高的球星全都收集到一个球队一样。还是那句话,“盈亏同源”,也是一种资源受限。最后,一句话总结一下。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你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少数的几个生产过程上。如果最终的结果由这些生产过程的乘法决定,也就是“O型环生产过程”,那么你最好集中精力弥补短板;如果最终的结果由这些生产过程的加法决定,那么集中精力聚焦在长板上,少即是多,也许是更好的选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欢迎在留言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