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意犹未尽 To be continued
20 Episodes
Reverse
这一集,海德格尔从失败开始。他不能再穿纳粹制服,必须退回黑森林每天劈柴打水。他经历了三重危机,也没能写出《存在与时间》的下半部。所以,这一集我们会思考,他为什么不为纳粹道歉?为什么宁可沉默,也不解释?我们回到他的小木屋,看他怎么用一桶水、一根井绳,重新去理解存在。也去看他在失败中,怎么发现现代社会吃人的铁笼。片尾曲:《在日落前拥抱》尕尔东/戈桑玛
上一集,我们认识了五百年前的李贽。我们聊了他怎么样像一个中国尼采一样,试图砸碎假道学的牌坊,也感受到了他决绝背后,回归“童心”的渴望 。但这仅仅是故事的开始。到底是谁杀死了李贽?是政治机器,还是商业品牌?还是那个把他当作王朝覆灭替罪羊,最终把他遗忘的历史本身?这一集,我们也许会发现,李贽一生追求“成为自己”的挣扎与悖论,最终可能也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成为自己!”,这个诅咒的预言。
这期咱们不聊海德格尔,来聊一个同样非常炸裂的人物,李贽。为什么说他是“中国尼采”?他是明朝思想家,生于1527,但是和尼采一样“疯狂”。出家,但是喝酒吃肉;写书,结果成了禁书;最后在牢里,割喉自尽。他骂儒家,夸《水浒》,把和女性的信件公开出版。希望大家在这集一起听听,这个自称“蠢东西”的人到底“疯狂”到什么程度,算不算“中国尼采”,欢迎留言!
上次我们聊到海德格尔加入纳粹,这次咱们更具体一点。这集咱们聊一聊,他在校长就职演讲里,怎么就把“自由”“真理”“精神”,改造成服务民族的口号了?不单是这样,他还亲自,把老师胡塞尔挡在图书馆外,写信举报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如果刚开始,他和纳粹学生、党内高层看起来关系不错。为什么不到一年,他就辞职了?那海德格尔和纳粹之间,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这集咱们就来聊聊。
这一集我们要聊的,是海德格尔人生中最具争议的时刻——他为什么会在1933年选择加入纳粹?从《存在与时间》里强调个体的自由与决断,到后来把“决断”交给民族、交给元首,他的思想发生了什么转折?我们也会对比阿伦特的逃亡、本雅明的悲剧,看看同一个时代里不同思想家的抉择。哲学能不能真的指引行动?当思想碰到极权,它会被利用,还是被背叛?这一集,是海德格尔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追问。
这一集,我们回到1929年的达沃斯。在这里,海德格尔获得加冕。海德格尔会在这里对上卡西尔。他们一个直面虚无和死亡,另一个讲究理性和文化。他们在台上唇枪舌剑,全欧洲的年轻人在台下屏息以待。有人说那几天就像旧世界的崩溃,新世界的开始。在这一集你会发现,这场思想的火花既点亮了20世纪,又留下了裂痕。你也许还会意识到理性和焦虑的共存也许是一种真相。欢迎收听!欢迎留言,点赞,转发,赞赏!
这一集我们聊聊海德格尔和两位重要的人:老师胡塞尔,还有朋友雅斯贝尔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一开始是很好的师徒,但后来因为对现象学的理解不同,关系就闹僵了。海德格尔坚持认为,意识不是中立的,意识必然会因为我们自己已经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被“污染”了。雅斯贝尔斯是海德格尔的好朋友,也是哲学家,还是汉娜阿伦特的导师。他和海德格尔都关心人的存在和自由。但是随着交往,雅斯贝尔斯也逐渐发现,海德格尔的孤僻和拒绝交流透漏着不一样的危险。这期节目,我会尽量用简单的话,讲清楚他们三个人之间的思想分歧和复杂关系。感谢收听!期待你留言,点赞,转发!
这集和大家聊聊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存在与时间》。这本书是出了名的晦涩,所以我尝试用自己能理解的话,带入生活,多举例子,跟大家一起探讨这本书里的一些关键概念。这集播客不是什么权威解读,也不是什么哲学大课堂,更没法说用一个小时能把这本书讲清楚。我希望咱们能对海德格尔前期思想有一个大致了解就可以了。如果有什么地方讲得啰嗦、含糊,甚至有点颠三倒四,也请大家多多包涵。希望大家喜欢,也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给我一些反馈!
从这个系列开始,我们来一起探索海德格尔。他是思想的秘密国王,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可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同时,他又是20世纪最受争议的哲学家,他一生的晦涩绝不差于他的哲学。那么,第一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与将在未来提出”平庸之恶”的女哲学家,也是他当初的学生,汉娜.阿伦特的禁忌之恋。欢迎收听!期待你点赞,评论,转发!
这次是超长特集,欢迎收听!我把尼采系列前5集合并在这里,方便大家一次听完所有尼采的故事。为了应景,我在这一集的最后,同样附上一首超长的歌:いつかどこかで。希望大家喜欢!全都听完的请在评论区举手!
朋友们好,本期我们来到尼采系列的最后一集,我们来看看他思想的遗产和影响。我们选取了三个代表性人物:法国的阿尔贝·加缪、日本的三岛由纪夫和中国的鲁迅 。我们会听到加缪从尼采的虚无主义里找到了反抗的力量,写出了西西弗斯推着石头却依然快乐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用地中海的热情去抵抗和团结。我们也会听到三岛由纪夫怎样把尼采的“超人”和“权力意志”与日本武士道精神混在一起,把健身当成修行,最终用一场惊天动地的自杀,把自己的生命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最后,我们会尝试探索鲁迅怎样把尼采当成武器,用来对抗吃人的礼教。看他怎样化身“精神界之战士”,在黑暗的铁屋子里,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叫醒沉睡的人们。三个人三种命运。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了尼采,重新定义了那个时代,也重新定义了他们自己。欢迎收听!
在尼采精神崩溃后,他的妹妹伊丽莎白接管了尼采的遗产。通过她有倾向性的编辑和筛选,极大地塑造了尼采的思想形象。在此基础上,纳粹德国对尼采的思想再次进行了恶意利用,导致尼采长期被误解为强权政治和种族主义的鼓吹者。这期节目探讨尼采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扭曲,伊丽莎白经历了怎样的婚姻,又怎样以极大的渴望和努力建立了整个欧洲闻名的尼采档案馆,为什么如果想要理解伊丽莎白,理解她的编辑和篡改,需要重回历史现场,以更广阔,更复杂的态度来理解这位19世纪末的女性。这期节目也会重新探讨那些被伊丽莎白和纳粹误用和扭曲的诸如,权力意志,超人,金发野兽等等在尼采思想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概念,回归尼采文本的本源,探讨经过后世学者重新发掘之后的尼采思想的本义。欢迎收听!!
本集我们的尼采会向基督教发起冲锋,呐喊着“上帝已死!”在这一集里,我们会去看他如何批判基督教道德,揭示奴隶道德为什么源于怨恨,以及奴隶道德和当代的联系。我们还会去尝试理解他所说的重估一切价值,成为超人,并且通过热爱命运来拥抱永恒轮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欢迎收听。
本期节目,我们探讨为什么尼采说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启了西方文明两千年的下坡路,是导致虚无主义的始作俑者。尼采对苏格拉底提出多项指控,说他: 扼杀古希腊悲剧精神, 将道德“平民化”, 本人具有“颓废”的生理与精神特征 。尼采也认为柏拉图不仅将苏格拉底的倾向系统化、极端化,更是 虚构“理念世界”来贬低我们唯一的现实生命, 鼓吹“纯粹精神”而压制身体本能, 让艺术沦为道德说教的工具 , 为后来的基督教否定生命、逃避现实提供了思想根源,最终导致了现代虚无主义危机 。尼采号召重估一切价值,并要求我们具有新视野,去拥抱艺术与生成的生命,以及聆听身体的智慧。在这期节目,我们可以一起探索尼采深刻的思想,理解他怎样向西方传统开炮,并给人类精神的未来开辟新的可能性。欢迎收听!
本期播客,我将和你回到19世纪,看看青年尼采对自己的精神偶像,瓦格纳和本华,从狂热崇拜到痛苦决裂的戏剧性转变。你将听到: 尼采怎样在旧书店偶遇叔本华,感受到震撼 。 尼采在瓦格纳的家中,度过了怎样充满音乐、哲学和憧憬的时光 。 尼采的成名作《悲剧的诞生》为什么是他献给瓦格纳的“哲学情书”。 是什么让尼采的理想破灭,亲手打破他心中的偶像的神殿 。这是尼采的故事,也是尼采如何成为尼采的故事,欢迎收听!
欢迎收听《意犹未尽》。本期节目,我整合了前四集,将用一整集和你进行一场深入的思想之旅,完整了解克尔凯郭尔和现代生活。在这一集里,我们会探讨:1. 为什么克尔凯郭尔拒绝被简单‘定义’,反思语言和标签如何限制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 ;2. 为什么‘有趣’的‘审美生活’可能导向的空虚、无聊和‘绝望’ ;3. 怎样直面焦虑,‘无限反思’的困境以及‘重复’和‘沉默’的意义 ;4. 如何勇敢而深刻的‘向自我跳跃’ 。审视我们每个人的存在状态、自由、责任和意义来源。我请你在这些看似矛盾的思考中,和克尔凯郭尔相遇,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和力量。
在本集,克尔凯郭尔系列的第四集中,我去讲解这位哲学家思想中最核心、也最具挑战性的概念——“信仰的跳跃” 。在最终抵达这道“悬崖”之前,我们曾一同探索: 第一集:理解与误解的悖论,以及语言和标签的局限。 第二集:追逐“有趣”的审美生活及其背后可能隐藏的空虚与绝望。 第三集:由“无限反思”带来的焦虑与瘫痪感。现在,我们将这些困境汇集于一点,探讨“信仰的跳跃”究竟是什么。这趟旅程的终点,我希望能为我们彼此提供一面镜子。当我们都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悬崖时,我们能否冷静且决绝地纵身一跃,跃向那个注定的,更加可能的自己?如果你是新朋友想串联起完整的思想脉络,我也强烈推荐你回听前三集内容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本期内容这集我们继续探讨克尔凯郭尔的思想,聚焦于现代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状态:焦虑、反思、重复与沉默。从平凡中的焦虑开始探索当代年轻人面临双重困境,以及这种困境带来三重焦虑。我们会去探讨重复的机械和可能,还有沉默为什么也许能够给我们打开一个可能性的空间。感谢收听!
社交媒体是浪费时间吗?本期节目,我们跟随克尔凯郭尔一起探讨: “996”和被捕获的注意力,和对掌控感、安全距离和即时满足的渴望,怎样形成了一场精心设计的“共谋”? 永远追逐新鲜事物虽然充满魅力,但是为什么又让我们“绝望”?这期节目不提供简单答案,而是邀请你一起,通过“觉察”的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体验 。我们探讨这种“知道自己在体验”的感觉,准备回归的可能。
欢迎来到《意犹未尽》,本期节目我们一起认识19世纪的思想家索伦·克尔凯郭尔——一个用一生抵抗被定义的人。我们生活在一个迷恋标签的时代:从MBTI到星座,从社交媒体简介到算法推荐,我们似乎总在忙着定义自己和他人。但这是不简化了我们复杂的生命体验?这种对“确定性”的渴望,是否反而让我们失去了看见真实的可能性?让我们回到19世纪的哥本哈根,走进克尔凯郭尔矛盾而深刻的世界。看如何用十多个笔名进行思想的争吵 ,又如何在爱与信仰中拥抱那些无法被言说的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