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晚点聊(中国区)

77 Episodes
Reverse
在130 期节目中,我们聊了智谱这样的大模型公司怎么做手机 Agent。本期,我们换一个视角,邀请了 OPPO ColorOS 智能助理部总经理万玉龙博士来分享,手机公司怎么构建和思考移动端的 AI 体验。作为最主流、最有想象力的智能硬件载体,手机是 AI 入口的必争之地。从苹果、三星、 Google 这样的手机主流厂商和系统级厂商,到掌握超级 APP 的互联网大公司,大家都想抓住这个机会来塑造消费者与 AI 接触的新入口。在中国市场, OPPO AI 的小布助手是最早一批落地、用户规模也最大的手机智能助手之一,目前月活已超过 1.7 亿。在 2025 年 OPPO 开发者大会之前,我们与万玉龙博士一起讨论了 AI 与手机的结合已经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它接下来会如何重塑这个领域的商业格局和应用服务生态,以及它会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看不见的工具,托起每一颗芯片」本期我们把焦点对准芯片产业链最上游的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AI 浪潮下,GPU / 算力芯片火爆,但真正决定“芯片能不能做、做得好不好、做得快不快”的,甚至“卡脖子”的,其实是一套看不见的软件工具 —— EDA。 这个市场非常集中,基本被三巨头所垄断。上个月,三巨头里最大的新思完成了对安似科技 350 亿美元的收购,这也是整个行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并购,也帮新思补齐了“系统级仿真”的能力。再加上一些非市场的因素, EDA 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期节目我们将和来自国际大厂与国产公司的两位资深工程师,拆解 EDA 的重要性、商业模式与壁垒,讨论 AI 如何重构 EDA 流程与工具栈,以及国产 EDA 的现实切口与长期路线。
大公司怎么在这轮 AI 热潮中变化和发展,关系大量经济价值和就业人群。微软是一个典型案例:它既是 OpenAI 的大投资方和云计算服务提的供者者,是这轮热潮的推动者之一;同时,这家超过 20 万人的巨头,自己也需要让整个组织更好地与 AI 协作,抓住 AI 带来的增长机会。微软 2025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里提到:AI 业务已实现超过 130 亿美元年化收入,同比增长 175%。(AI 业务值: Copilot、Azure AI 服务、与 OpenAI 合作带来的订阅与云收入)这期,我们就邀请了两位微软的管理层:段微之和黄秀兰,来和我们分享,作为微软内部的业务 leader,她们怎么和团队一起,用 AI 提效和增长。两位所处的领域,分别是销售与客户服务,以及广告业务,这刚好是重要的 AI to B 场景。两位也都是有 20 多年经验的职业女性。段微之先后任职于甲骨文、EMC、亚马逊云科技(AWS)等全球科技公司;黄秀兰先后任职于 Stripe、戴尔、Google,加入微软前曾担任大宇无限 CEO。在本期后半段,她们也分享了一些职场发展经验。本期节目录制于 GPT-5 发布前夕,段微之在节目中提到了孩子在用 “苏格拉底对话式” 教育 App,而就在一周多后,“苏格拉底” 模式就成了 ChatGPT 的一个功能。颠覆、炸裂似乎正在变少,但 AI 也正在每天、每周,都变得好用一点点。在微软,这已经变成了一些可统计的业务增长指标。本期嘉宾:段微之,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商用企业及新兴市场事业部总经理** 黄秀兰,** 微软广告业务中国区副总裁本期主播:程曼祺,《晚点 LatePost》科技报道负责人时间线跳转:-在微软,AI 怎么驱动业务增长?02:45 微软内部全面使用 Copliot 36506:43 GPT-4o 后,Copilot 能力进一步提升08:16 使用 AI 的震惊时刻:Copliot 的视频会议即时翻译 12:18 AI 怎么提升微软广告收入:从素材生成→智能投放→数据复盘的全链路16:42 AI 销售提效,一组数字体现21:48 企业客户用 AI 的成败总结:前提是数据24:34 微软做任何事,不会不考虑商业闭环32:34 关注的 AI 趋势:GPT-5、Agent34:52 靠编程 Agent,作为文科生也能开发、上线一款游戏小 App-非技术部门怎么学 AI 技能,给 15 年前自己的职场建议36:42 大量内部课程可选,非技术人员也能用 AI DIY 业务工具41:30 扭转工作习惯没那么容易,对 AI 渗透有 KPI 考核46:46 AI 进入生活:旅游攻略、多语言学习、苏格拉底式教育51:27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为何对两位都不是问题58:25 给 15 年前的自己的建议:更简单化的生活,销售的关键不是 social01:03:43 “我要坐第一排,要第一个发言”,要有自己的 voice -「连点成线」01:15:18 Coding 作为创作 & 服务企业客户时,数据治理的重要性
5 年前,我就采访过沈亚楠,当时他是理想汽车的联合创始人和总裁。再之前,他先后在中兴、埃森哲和联想工作,最高担任过联想全球供应链副总裁,兼摩托摩拉移动的董事长。一位有丰富经验的科技制造业管理者,这是我 5 年前对沈亚楠的第一印象。而去年再见到他时,沈亚楠已经从理想汽车正式离开了一年多,开始了他作为一号位的新创业,栖息地。那一次,我见到了一个手舞足蹈、表情丰富的沈亚楠。他全情投入地描述了栖息地想做的事——给中国家庭打造一个“幸福的家”。这不仅是装修,没那么简单。沈亚楠关于怎么开发、制造,并最终交付一个家,有一套全新的想法。这一次,我再采访沈亚楠时,栖息地已成立整整成立 3 年。在今年 2 月正式推出了第一款一体化智能住宅整装产品 L32。标准版价格是 39.98 万元,包含全屋空调、新风、净水系统、木作柜、智能中枢等全套产品。图注:沈亚楠说栖息地做的工作本质不是装修,是制造。他希望用“攒机(一般的装修)vs 一体化”来表达这种区别。但 2 月的发布会后,他认为整体上,栖息地应该寻找更好的与客户沟通的方式。这 3 年里,沈亚楠已在栖息地上,投入了自己的 5 亿元。他相信,中国总会出现自己的 HomeDepot(家得宝),这是一家市值超 3600 亿美元的美国居住改善行业巨头,占美国这一市场 1/5 的份额。中国的大家装是一个 5 万亿元规模的市场,但目前极为分散。中国家庭装房子,常常是过程不开心,最后的结果也不满意。这是一个存在已久,很多公司都没能解决的问题。绝大多数人都劝沈亚楠,不要进入这个领域,不要做这件事,不要趟这趟浑水。他还是来了。这是一个中年成功人士,如何回到创业、重新挑战自我极限的故事。本期嘉宾:沈亚楠,栖息地创始人兼 CEO时间线跳转:-继续创业02:41 休息不是选择,想再挑战成长极限06:31 新命题:如何传达栖息地在做什么?不是装修,是一体化智能住宅09:49 中国会有自己的 The Home Depot「家得宝」,4000 亿美元市值的居住改善巨头19:50 李想的提醒:注意大环境。如何避免类似「住范儿」那样的客户利益损失?-装修之痛25:09 装修第一步是不知道相信谁;攒机→过程和结果没有确定性→不满意29:28 小米 YU7 的启发:功能与品牌传递的平衡35:05 什么是幸福的家?要素一:美好的关系——空间布局设计为关系创造环境38:18 要素二:自然、优雅的审美,栖息地不做「尖叫」的设计41:47 要素三:健康、舒适的环境(全屋空气、光、水系统等)43:08 二手房重装怎么操作?一个东城老楼的案例分享47:42 什么是好的交付过程?——省心。要素一:产品化;模块化开发和制造,定制化交付53:21 要素二:建立高效的「人料协同物流体系」55:53 要素三:激发施工班组(工人)的积极性,做对工人激励-栖息地 3 年走到了哪儿?01:01:11 产品、品牌、交付,栖息地 3 大战略状态复盘,当下要着力解决品牌沟通01:14:56 与理想从 0 形成品牌的差异?现在做智能住宅,是要定义新品类01:17:25 定义新品类,可以学谁?一个关键也许是,怎么抓到新的时代潮流01:19:22 一体化智能住宅背后的潮流与人心:品质、美的自信01:25:47 何时降价?继续减少中间环节、产品化,提高交付效率→未来 25 万也能做很好的家-现场有神灵、脾气更好了、接受「无线游戏」01:28:00 出发时「天真」的地方,为天真付出的代价01:32:34 中国的行业 No.1 份额也只有一点点,没人知道谁是 No.2。而栖息地想做到 20% 的市占率,对应万亿收入01:39:30 一体化智能住宅的天时、地利、人和01:42:16 花了自己 5 个亿,对儿子说:“世界上只有两件事儿会变穷,赌博和创业,所以你得靠自己。”01:44:03 梦想中的研发,甚至还有家庭服务机器人01:47:45 “现场有神灵”,在客户最容易发飙的行业,自己脾气更好了01:51:08 「无限游戏」,方向不变,路径、规则可调,从挑战者到生态合作者相关链接:[《理想前总裁沈亚楠再创业,从给中产家庭造车到给中产家庭装修》](https://mp.weixin.qq.com/s/5bwrhPYd0vUBRsTDWzpgNQ)[《沈亚楠 “造家” 两年半后:反思激进、反行业内卷、智能不再是暗线》](https://mp.weixin.qq.com/s/0Hk_kwWs43z_BKpZ9mq7dA)
移动互联网降低分享门槛,生成式 AI 降低创作门槛。本期《晚点聊》,关注当技术遇上艺术,聊一聊计算机技术和正蓬勃发展的 AI 技术,如何与 M&E,也就是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媒体娱乐产业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围绕这个话题,我们邀请了两位嘉宾一起对谈:一位是 NVIDIA 中国区高级技术市场经理施澄秋(Searching),另一位是新片场的董事长兼 CEO 尹兴良(Ethan)。他们刚好站在技术塑造内容这个链条的两头:NVIDIA 是人工智能计算领导者,同时 NVIDIA 也会开发大量的软件去帮整个生态更好的使用 GPU。NVIDIA 起家就是依靠计算机图形技术,最初也主要是用在游戏和影视行业。成立于 2012 年的新片场,则是中国最大的高质量短片和视频素材分享平台,此后也进入制片业务,制作了大热 IP 剧集《鬼吹灯》(怒晴湘西、精绝古城、南海归墟等)系列。内容创作或者说讲故事,是人类文明最早的活动之一。在 AI 技术之前,这个行业已是一个有长链条的技术工业体系。本期节目中,我们回顾了 AI 之前,计算机图形等技术对内容制作的影响与渗透,进一步展开了生成式 AI 浪潮带来的新变化。如果说移动互联网大大降低了分享内容的门槛,生成式 AI 的发展则将进一步缩短从创意到表达的距离,让更多人有表达自己的方便工具,未来还可能进一步衍生出新的社区与平台。影视和内容行业是一个万亿级的全球大市场,AI 带来的新一轮变化才刚开始。时间线传送:· AI 之前,影视内容工业已高度技术化02:07 《南海归墟》怎么制作?重特效剧集的基本生产流程03:45 从前期概念图到特效拍摄、后期制作,计算机技术已在影视多环节降本增效04:57 LED 拍摄从昂贵到普及,新版《狮子王》重映,GPU 让光影毛发的更精细渲染成为可能11:16 从千禧年到现在:拍摄、制作的技术变革· 移动互联网降低了分享门槛,生成式 AI 将降低创作门槛22:04 打开视频软件,也许你已经看到过大量 AI 生产的短剧海报28:09 一个实用案例:NVIDIA Omniverse,数字资产在线协作平台如何提高影视拍摄的效率32:41 制作方视角:不怕技术新,怕找不到熟练使用的人35:51 生成式对抗网络(GAN)、NeRF (神经辐射场)、ACE 数字人,前沿技术渗透影视行业39:48 2021 年 NVIDIA GTC 大会中,黄仁勋 “数字分身” 的台前幕后48:45 新片场与国内 AI 厂商有多元合作:即提供训练素材,也在测试、使用各家的模型50:40 渲染器领域的国产替代机会,D5 已被很多中国团队使用52:55 Maxine 软件,在网络会议场景实现的眼神聚焦和画面校准功能,使得远程交流更加自然流畅54:22 大型网络会议、户外直播等复杂场景如何实现高质量流程57:10 NVIDIA 有两个不直接 “带货”,却被黄仁勋视为核心的团队:“开发者关系” 和 “开发者技术”59:29 Ethan 的 NVIDIA 总部参访感受· 工具与灵魂:“内心的想法是一切的根源”01:02:34 AI 的魅力在于降低创作门槛,普通人也能通过科技工具更好表达创意01:05:25 NVIDIA Omniverse 的创作者比赛,已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非专业创作者01:06:21 AI 创作需要数字围栏,人类的意图表达更为重要01:07:46 教育端已出现学科调整,AI 会催生更多新岗位01:08:48 普通人拥抱 AI 创作,创作热情和想法仍然是最重要的01:10:06 AI 可以打动人类,但是不会被打动,人类情感仍然是推动内容创作的本源动力相关链接:一位 AI 画家的成长历程丨 TECH TUESDAYhttps://mp.weixin.qq.com/s/3-ohroApUiMZbSR2MnsNJQ 争夺 AI 入场券:中国大公司竞逐 GPUhttps://mp.weixin.qq.com/s/wGTysc-dTxFfiDk4yHytMg 附录:播客里提及的一些技术与产品术语M&EMedia and Entertainment 的缩写,指的是媒体与娱乐产业。特效回插在影视剧的生产链条中,特效镜头常常由协力公司单独制作,后期制作阶段会将这些特效镜头插入到影片中相应的位置。CG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简称 CG)是一种使用数学算法将二维或三维图形转化为计算机显示器的栅格形式的科学。Diffusion 模型这是一种生成式模型,主要用于生成高质量的图像、文本和其他类型的数据。B-roll是指在影视制作中用来补充主镜头(A-roll)的辅助视频或图像素材。通常,A-roll 包含主要的叙事内容,比如采访、对话等直接涉及故事主线的画面。而 B-roll 则是用来丰富视觉效果、提供背景信息或增强情感氛围的额外镜头。NVIDIA Omniverse™是一个提供 API、SDK 和服务的平台。借助此平台,开发者可以轻松地将通用场景描述 (OpenUSD)和 RTX 渲染技术集成到现有软件工具和仿真工作流中,以构建 AI 系统。NVIDIA ACE即 Avatar Cloud Engine,是一套可帮助开发者利用生成式 AI 创建栩栩如生的虚拟数字人物的技术。SIGGRAPH是由 ACM SIGGRAPH(美国计算机协会计算机图形专业组)组织的计算机图形学顶级年度会议。RAG即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简称 RAG。检索增强生成是一种使用从外部来源获取的事实,来提高生成式 AI 模型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技术。登场人物:施澄秋 Searching,NVIDIA 中国区高级技术市场经理尹兴良 Ethan,新片场的董事长兼 CEO程曼祺,《晚点 LatePost》科技报道负责人(即刻:曼祺 _ 火柴 Q)剪辑:阿鲸 Hval
扫帚、吸尘器、扫地机器人,为什么还不够?近些年来,消费电子市场不断出现一些新品类,骨传导耳机、洗地机、vlog 相机、智能眼镜等等,这些新品开始在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带动消费电子市场复苏。每年都会有新品出现,但最终能被市场接受的不多。一个新的消费电子产品品类是如何出现的?它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在市场上立足?本期《晚点聊 LateTalk》由云鲸智能赞助,我们邀请了云鲸洗地机产品线负责人庄彬来分享一款新消费电子品从 0 到 1 的诞生过程。庄彬是消费电子行业资深从业者,曾领导扫地机器人、智能洗地机、消费无人机、云台、激光雷达等多款、多品类的产品研发工作。2021 年加入云鲸,孵化了云鲸洗地机品类线。2023 年 5 月,云鲸正式发布第一代洗地机 S1,今年 9 月又正式发布第二代洗地机 S2 Island 光辉版。在整个中国洗地机市场,云鲸今年 9 月的市占率首次跻身前三。洗地机在吸尘器、传统清洁工具和扫地机器人的夹缝里生长,它的市场规模从 2019 年的 0.9 亿快速增长到了 2022 年的 100 亿。我们与庄彬聊了他近几年印象最深的消费电子新品,为什么行业不断有新的消费电子产品出现,他们满足了怎样的需求,一家消费电子公司是如何调研需求、拆解需求、立项并把产品做出来,以及云鲸的产品理念是如何在洗地机这款产品上落地的。消费电子行业一直以来最核心的理念就是 PMF 产品与市场的匹配,云鲸作为一家年轻的公司,成立几年时间就就切入扫地机器人主流市场。他们的经历与思考对于行业可能是一个参考。时间线传送:·新的消费电子品类如何产生01:48 印象最深的几款新的消费电子品类03:58 消费级无人机为什么能成功07:01 成功的消费电子品类满足什么条件07:49 不成功的案例,创新没有匹配需求·一款消费电子产品从调研到立项研发的过程09:45 立项前最重要的几个问题11:32 产品经理如何分辨真伪需求,如何给需求的重要性排序13:12 要去挖掘用户表面需求背后真正的底层需求是什么15:23 云鲸怎么解决洗地机毛发缠绕的问题·洗地机这款产品为什么会出现,解决了什么需求18:17 洗地机是一个舶来品,最早是清洁海外用户的毛毯地面20:56 疫情期间智能清洁产品火爆23:44 洗地机是取代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不冲突29:00 云鲸为什么做洗地机比较晚·个人经历与转型,从研发转型产品的经历与思考32:51 为什么从研发转型为产品经理35:52 最初怎样规划这款新的洗地机产品·清洁产品的未来45:27 智能清洁产品共同面对的问题47:43 最终会有一个终极的清洁产品出现,类似通用机器人51:59 给产品新人的三点建议相关链接:新新访谈|云鲸张峻彬:只有创始人走出低谷,公司才能走出来https://mp.weixin.qq.com/s/glpKVrNBs5gdQnRlR578Hg本期人物:庄彬,云鲸洗地机产品线负责人张家豪,晚点科技报道作者,即刻:Erlade
汉洋和重轻借着聊小红书,谈了谈游戏社区这件事。但这期节目的内容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他俩没有聊游戏社区是什么,而是就着游戏社区谈了一个更大的问题:游戏是如何从一项简单的娱乐活动,变成了生活本身?并且接着游戏社区这个话题,分析了一下到底什么是社区。不过因为这期节目录制的比较早,所以没聊到黑神话。这期的 shownotes 里没有时间节点,是因为这期节目整体上就是一场逻辑推演。每个环节之间都有上下文语境之间的关系。本期节目聊到了:这期节目是怎么来的作为一种出版物的电子游戏游戏的消费方式早期只有资讯,没有社区的游戏关键问题,游戏如何演化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关键线索一:从买断制到持续运营关键线索二:更多的消费方式UGC 基础设施的普及社会生活的底层逻辑一转眼,社区远大于游戏游玩到底什么是社区?名词解释:UGC:用户生成内容登场人物:重轻:播客《不在场》主理人汉洋:朋友你关注我小红书了吗?后期:甜食
经过去年的技术猛进,今年下半年,市场对 AI 的关注焦点逐渐变成大模型到底怎么落地,怎么创造价值?在诸多大模型落地的潜在方向中,SaaS,即面向企业和专业工作者的软件服务被认为可能是最快、最确定的一个。今天的嘉宾是有十年 AI SaaS 经验的科大讯飞副总裁王玮。她是语音技术研发出身,2015 年主导负责和开发了中国最早的 AI SaaS 产品“讯飞听见”,这是一款语音转写 SaaS。去年,讯飞又将旗下的讯飞听见、讯飞会议、讯飞同传、讯飞写作等办公产品整合为智能办公 SaaS 平台。我们与王玮聊了过去一年大模型对讯飞的 SaaS 业务带来的冲击与机会,过去十年她做 AI SaaS 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更久之前,她作为语音技术研发人员的职业成长故事。在讯飞成立的 1999 年,中国还没有成熟的风投、融资创业不是主流,这是一家第一天就要平衡赚钱生存与研发投入的公司。在现在的创新、创业环境下,这种平衡也是很多想做大模型的公司要面临的情形。讯飞听见的故事可能是一个参考。时间线传送:·大模型给 AI SaaS 带来的冲击与变化02:34 去年讲技术节点,精确到几月几号;今年全行业重点变成讲落地05:53 AIGC 的价值是把人从机械工作中解放出来07:17 讯飞也在侧重消费者业务板块,但投放上不是烧钱拉新逻辑13:21 一批新公司主打免费,讯飞为何继续收费?14:28 语音转写的体验差异要看困难场景的表现:多语种混杂,多人对话16:14 从方言保护到语音技术的演变:过去需要语言学家,现在是技术驱动,未来可能需要对语言重新深入了解20:10 大模型本身不足以解决“鸡尾酒会场景”等语音难点,还要配合工程能力积累20:57 讯飞也在探索端到端语音技术讯飞做 AI SaaS 的十年经验:软件+硬件+服务一起做24:18 2010 年,讯飞第一次尝试消费者业务,做语音输入法26:23 讯飞听见的诞生:语音输入法使用短语音技术,想做投入更大的长语音,需要一边研发,一边赚钱26:48 AI 会带来失业吗?速记行业的“反讯飞联盟”的消失29:11 讯飞听见一开始就同时做 to B 和 to C30:07 to B 要适配国产操作系统,且要自己设计硬件工作站,方便企业私有化部署32:50 产品经验:软件+硬件+服务34:08 做 SaaS 一直要面临的抉择:更通用 or 更垂直(定制)?36:43 具体场景案例:讯飞怎么做深会展场景?41:25 为什么做 SaaS 也应该做硬件?43:57 离线版的升级需要派人去做本地服务,需要做好交付团队和生态46:05 AI SaaS 要追求 3 个成功:产品成功、市场成功、财务成功聊未来:出海与行业悬念52:39 AI SaaS 出海数据法规最严的欧洲,合规经验57:08 未来一年,AI SaaS 的行业悬念——会不会有新商业模式本期人物:王玮,科大讯飞副总裁、听见科技总经理程曼祺,晚点科技报道负责人,即刻/小红书:曼祺_火柴Q剪辑:甜食
请在其他平台重新订阅晚点聊。
请各位听众重新在苹果或小宇宙订阅晚点聊。
说了半年才录上的一期节目,和在肯尼亚种地的李奕聊聊她在非洲的经历与非洲的农业。在非洲做农业之前,李奕曾在麦肯锡做咨询。是怎么做的职业上的转变?我们也聊了聊她本人的故事。【本期因为设备问题,偶尔会有一点点电流声。不是你设备的问题!】本期节目我们聊到了:当你说在非洲种地,具体指的是什么?非洲到底是个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还是个目前比较贫瘠的地方?非洲的农业还能出口欧洲?从 0 到 1 是怎么开始的?如何和当地打好关系?种出来的东西怎么卖?非洲卖菜商贩最在乎的是什么?做咨询和下地干活的差距是什么?你在有一篇文章里面写自己是一个容易无聊的人,所以去做咨询,体验不同的行业。但农业是一件漫长且重复的事情,你怎么知道自己可以在这行里一直干下去?有哪些在去非洲种地之前你深信不疑的事情,现在认为自己想错了?有哪些是反过来,曾经不相信但是现在很坚信的事情?相关链接:李奕的播客《人生游戏指南》: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31ed32aacc526aa5579b491李奕的即刻:https://okjk.co/hWXvgK汉洋写在远东种地的大哥:https://mp.weixin.qq.com/s/SFGR0qknJlluKV0rtJ_pTg登场人物:李奕:最会写 ppt 的菜农汉洋:我为肯尼亚出过力剪辑:甜食题图:李奕在田间地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