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硅基立场
硅基立场
Claim Ownership

硅基立场

Author: 硅基立场

Subscribed: 3Played: 10
Share

Description

汇聚前沿AI和数字创新领域的新鲜观点
为硅基时代的创业者们带来更多前沿视角

公众号:硅星人 × 硅基立场
联系方式:oneoneyoubei

13 Episodes
Reverse
从SF Tech Week到 GTC,看AI产业的地震带。“一周 AI 敞开聊” 是《硅基立场》新的周更节目,我们用最舒服的姿势、最百无禁忌的嘴脸,以非常个人化的视角,敞开聊聊每周发生的全球 “AI 大事件”,以及我们发现的一些有意思的 AI 创业公司、团队、项目和产品。这场聊天非常不客观、经常情绪化、偶尔出口伤人,请理中客和伪学习爱好者们远离。这一期,我们从旧金山的 Tech Week,聊到在华盛顿举行的英伟达 GTC;从 Airbnb CEO Brian Chesky 对硅谷的“厌弃”,聊到 OpenAI 的路线图与“浏览器战争3.0”;以及一些有意思的 AI 项目。为什么硅谷的创业者不再做 to C 创业?为什么 OpenAI Ask Me Anything 的直播问答,坦诚背后一种更高级的伪装?以及,当黄仁勋在华盛顿举起那枚巨大芯片的时候,我们距离 AGI 真的更近了吗?欢迎来到《硅基立场》,收听本期AI畅聊。【主播】硅星人创始人、 硅基立场主理人 骆轶航硅星人分析师 郭海惟【时间线】 02:47  从SF Tech Week说起:硅谷真的没人做 to C 创业 了? 08:56  硅谷消费者放弃 to C 方向,是出于对 OpenAI 的恐惧10:02  Airbnb 的 CEO Brian Chesky 开始“嫌弃”硅谷的 AI 狂热 16:30  从TikTok 到 Manus :似乎只有中国公司才做得到 to C 成了默认的共识20:00  硅谷正在丢掉对真正 AI 消费者的直觉21:41  ARR 的自我繁殖:以 Y Combinator 为代表的创业者俱乐部成员互相做生23:30  OpenAI 的AGI 路线图,与微软关系的调整:假装坦诚的艺术 30:00  三年后的 AGI?当幻觉成为科研的试炼场 32:33  浏览器战争3.0:一场消灭浏览器的战争36:40  幻觉与隐私:当我们开始和 AI 聊私事 47:20  黄仁勋在华盛顿举起“核弹芯片”,幻视乔老爷子拿首款 iPad 52:10  英伟达想定义6G:当基站成为算力设备 57:20  黄仁勋在华盛顿,他有市值焦虑吗? 1:03:10 美国的金融中心正在转移到硅谷了? 1:13:33  李彦宏开源是智商税这个话某种意义上是对的。1:24:33  聊几个近期看到的好玩的AI项目1:44:24  “AI 原生” 的真正定义:用 AI 做AI 产品,把杠杆用到极致1:46:10  我们硅星人不谈金钱只交朋友【关注我们】点击品玩官网,了解更多公众号:硅星人Pro视频号:硅星人Pro小红书:硅星人【联系我们】微信:oneoneyoubei
在今天的 AI 圈里,最奇怪的不是谁的模型更强,而是谁更会制造幻觉。产品留不住人,就靠“邀请码”;讲不清逻辑,就靠“朋友圈”。仿佛只要复刻一次 Manus 的热度,或蹭上 DeepSeek 的浪潮,就能被市场误认为是创新。但真正决定成败的,从来不是声量,而是模型、产品、技术、工程能否叠合出真实的硬实力。那些还在靠故事续命的创业者,终将被能做出“留存”的人取代。本期《硅基立场》,我们邀请到 葬愛咸鱼——36氪 CEO 候选人、长期观察中国 AI 创业生态的锐评者,展开一场关于“AI 产品信心”的深度对话:当行业被叙事绑架,真正的产品精神该如何重建?欢迎来到硅基立场,收听本期精彩对谈。【主播】硅基立场主理人 骆轶航【嘉宾】36氪 CEO 候选人、长期观察中国 AI 创业生态的锐评者  葬愛咸鱼【时间线】3:00 从马卡龙说起:宏大叙事 vs 不可用的产品7:49 当邀请码成了粮票:小美的“稀缺”与真实体验14:51 小圈子传播与伪 To-C:行业为何滑向庸俗化24:29 真留存与硬实力:Cherry Studio 的反例31:44 被误读的成功学:Manus/DeepSeek 与“学不明白”的模仿33:00 勤奋的上限:Genspark 给抄袭者的最后一课36:55重建产品信心:相信直觉,拒绝伪包容44:36 Make Cherry Studio 伟大【关注我们】点击品玩官网,了解更多公众号:硅星人Pro视频号:硅星人Pro小红书:硅星人【联系我们】微信:oneoneyoubei
全球第一个AI 奥特曼诞生了。创造它的是Haivivi。这家在2023年注册的公司是最早押注AI陪伴的创业公司之一。过去一年,Haivivi靠一款“小玩具”验证市场并获得了实打实超过20万的订单,但这个过程里充满艰辛,创始人李勇和公司一起经历了大起大落,最终成功撑过了最艰难的“生存考验”期。今天Haivivi拿下奥特曼 IP,开始新的市场探索。最近,Haivivi在硅星人客厅完成了AI奥特曼的正式发布。其间Haivivi创始人李勇和硅星人创始人进行了一场交流。一个很早期的公司,和一个称得上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IP之一之间的联名,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故事。尤其当它发生在一个依然充满各种非共识,甚至是质疑的“AI陪伴”行业。在这场对话里,李勇复盘了这一年经历的起起伏伏,把这款AI奥特曼诞生背后他对AI陪伴的全部思考,毫无保留的分享给了大家。欢迎来到硅基立场,收听本期精彩对谈。【主播】硅基立场主理人 骆轶航【嘉宾】Haivivi 创始人   李勇【时间线】01:16“AI奥特曼”不需要是个全知全能的神17:32Haivivi与奥特曼的“双向奔赴”27:16从创业低谷到20万台销量,Haivivi过山车般的一年37:34有了 IP 联名之后,产品如何解决用户留存的问题?41:21AI 陪伴的留存率比 Labubu 要高43:18从Go to Market到研发投入分配:一家创业公司要怎么花钱56:06海外市场哪个市场可能是更好的市场?1:04:42大厂都在压眼镜、AR、机器人,对Haivivi未来的资本运作是不是挑战?1:08:58非共识满天飞,但依然有最大的一个共识:“AI 能够带来情绪价值”【关注我们】点击品玩官网,了解更多公众号:硅星人Pro视频号:硅星人Pro小红书:硅星人【联系我们】微信:oneoneyoubei
关于Rabbit的一切是的,Rabbit,那个一度声名鹊起的第一代 AI 硬件公司,下场做 AI Agent 了。4月3日,Rabbit 发布 RabbitOS Intern。这是一个通用 AI Agent 产品,也是最近井喷式涌现的通用 AI Agent 阵营里最新的一员。毫无疑问,它将与此前引发广泛讨论的 Manus,以及同日发布的 Genspark Super Agent 等产品直接竞争Rabbit 在去年发布的 r1 是目前销量最高的AI硬件,在发布后的三个月便卖出10万台。这也让外界把这家由前智能音箱公司渡鸦 CEO 吕骋创办的公司理解为了一家AI硬件公司。但在吕骋看来,r1的爆火是意料之外的事,在他的规划里,Rabbit不是一家硬件公司,甚至不会因为RabbitOS Intern 的发布而成为一家通用 AI Agent 公司,而是像“RabbitOS” 这个名字一样,成为一家追逐 AI 时代全新操作系统的公司。而业界热衷讨论的通用 AI Agent,是 Rabbit 试图构建的这个全新 AI 操作系统的基础设施。Rabbit OS Intern是通往最终目标的一部分,按吕骋的说法,这些 Agent 第一次有机会打破目前人机交互界面和操作系统格局,它能用新的、自然语言的方式操控和去实现机器底层运行,这也要求它必须是跨平台的多 Agents 系统。我们在最近与吕骋做了一次深度的交流,和他聊了聊Rabbit OS Intern背后的思考。欢迎来到硅基立场,收听本期精彩对谈。【主播】硅基立场主理人 骆轶航硅星人主编       王兆洋【嘉宾】Rabbit 创始人   吕骋【时间线】00:35 Rabbit不是一个硬件公司:以 APP 为基础的 OS 过时了,跨平台的“多 Agents” 将成为新的操作系统11:26 人机交互彻底变了:“人类对机器的控制,在 Agent 我觉得是完全归零了”14:27 Rebbit 的路线图:“像Manus这样的产品,对我们来说就是附加了一个功能而已”24:39 并非所有人都理解的野心:“我做好的是这个公司可能都会死的准备”44:42 r1爆火不是好事:“但我把它变成另外一个事情——我说OK既然都这样了,那我们就把Humane干死”50:28 再次创业,成熟了:“我真正成熟的点,是很多东西我以前认为是大事,但现在认为是小事;很多东西以前认为是小事,现在认为是特别大的事,比如定价”57:58 “当我第一个看到那个宝藏在哪,但最后被别人打开,你说如果发生这种事,你是会depressed(沮丧)”01:00:32 大混战的时代来了:“现在任何人都是任何人的竞争对手”,“如果我有一点比别人稍微厉害一点,就是我觉得我跟狗一样,我的鼻子比较灵”0:1:09:02 第三种结局?“我去年一年见了除了Tim Cook以外所有顶级公司的CEO”【关注我们】点击品玩官网,了解更多公众号:硅星人Pro视频号:硅星人Pro小红书:硅星人【联系我们】微信:oneoneyoubei
黄晓煌很忙。当我们在圣何塞见到黄晓煌,他刚刚从GTC会场赶来。在这场大会上,他和团队开源了新的空间智能模型SpatialLM,与黄仁勋见面握手,和合作伙伴开会,去大学招聘,还在自家展台上亲自接待各路人马。在群核科技因为“杭州六小龙”而爆火前,他基本很少露面。此前人们不知“群核”,只识“酷家乐”——全球最大空间设计平台公司。作为群核科技联合创始人和总裁的黄晓煌更像一个技术痴迷者,他在凌晨读论文,自己写代码复现,邀请硅谷的研究者加入群核的AI研究院,推着公司技术部门开源数据集和模型,与硅谷的诸多公司在AI上低调商业化合作,保持着与这里一线AI研究者的密切互动交流。在创业的第14年,当他跟你聊天,你看到的好像还是多年前那个从英伟达离开的年轻人。2010年,黄晓煌被英伟达点名拉进CUDA团队。不过他却只待了一年多的时间。当时行业对于GPU依然迟疑,但黄晓煌却认为黄仁勋对GPU的信仰仍然不够极致——他认为英伟达当时就应该把GPU做成云服务。于是他选择回国创业。后来的故事,被大家熟悉的是以酷家乐为主角的那个版本。但另一条主线里,酷家乐背后的群核科技,一直在沿着黄晓煌最初创业的思路曲折前进——把GPU变成最通用的计算方式。这种落差在群核科技因“杭州六小龙”而声名鹊起,开启港交所上市之路后被放大。一方面,前沿的“空间智能”成了这家公司的新标签,开源的SpatialLM大模型在最新的HuggingFace趋势榜上,很快被推到了第二的位置,仅次于“杭州六小龙”的另一家DeepSeek。另一方面,“家装公司”的旧标签仍会被一些人提起,但颜色正在褪去。最近,我们有机会和黄晓煌在硅谷做了一次深度的交流,这也是了解这家公司前世今生的机会。欢迎来到硅基立场,收听本期精彩对谈。【主播】硅基立场主理人 骆轶航【嘉宾】群核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  黄晓煌【时间线】2:25 群核诞生:为了追求比黄仁勋更极致的GPU通用技术6:22 英伟达早期困局:当年NVIDIA做CUDA框架去挑战英特尔究竟有多难?10:35 “老黄在上面,用画笔画公司增长的第二曲线,‘S curve’,下面员工就喊:‘Stupid Curve’!(愚蠢曲线)”13:04 读PHD和创业,黄晓煌为何选择创业?15:01“我当时我就没想明白英伟达干嘛不去做云计算啊?”16:22 “群核”创业初期面临技术、投资双瓶颈21:03 当GPU遇上酷家乐:拿着锤子找到了赚钱的钉子21:55 “我们用GPU做家装实景渲染,上台演示,东西都没做出来,上台讲概念,demo了一下产品原型,下面那一堆人刷卡买。”30:49 “其实对我来说,家装我也从来不关心行业本身,只不过你把技术用在什么行业而已。反正我做我的事儿。”38:44 “黄仁勋keynote讲的东西都是很前沿的。说白了,他说的东西,你要今年就做出来卖,那你就死定了。”43:16 “(ChatGPT出来后面)我其实就焦虑了,那段时间就天天闭关,在那儿看论文,自己做测试这些开源代码。这种焦虑感到了2023年底才消失。”44:55 空间智能第一股背后:和字节们抢人,和股东们斗争,“六小龙”改变一切50:10“我不是特别想做那种看起来有门槛,但只是针对菜鸡有门槛,巨头能把你灭了的事儿,这就算了。”54:25“六小龙之后,听不到这样的PUA了。”【关注我们】点击品玩官网,了解更多https://www.pingwest.com/公众号:硅星人Pro视频号:硅星人Pro小红书:硅星人【联系我们】微信:oneoneyoubei
最近一个名为Manus的产品突然引爆中文科技圈,被贴上“国运级”“下一个DeepSeek”等标签。紧接着当全网都在疯抢邀请码、券商连夜出研报、甚至出现"概念股"时,我们是否该冷静下思考一下AI的发展到底靠营销还是靠技术?在这场72小时的群体性AI狂欢中,我们目睹了多重镜像的叠加:通用Agent是未来还是伪命题? Manus的工程完成度究竟比OpenAI强在哪?邀请码机制究竟是技术保守还是社交货币?为什么“套壳”成了原罪?中国创业者该如何应对“DeepSeek式标准”的绑架?本期我们请来亲历这场风暴中心的科技博主赛博禅心,一起来还原Manus爆红背后的传播链真相。从亲身使用体验出发,犀利拆解Manus的技术亮点与过度炒作背后的行业焦虑。从券商分析师的报告,到海外推特的“炸裂体”尬吹,这场讨论不仅关乎一款产品,更揭示了AI狂热下的集体迷失。如果你厌倦了“颠覆”“吊打”的聒噪,想听点真实、克制的技术洞察,这期播客或许能给你答案。在这场AI狂欢里,没有简单的对错,只有值得深思的行业生态。点击播放,和我们一起拆解这场现象级传播背后的技术真相与人性博弈。毕竟,当AI自媒体开始集体高潮时,或许正是我们最需要冷静的时刻。欢迎来到硅基立场,收听本期精彩对谈。【主播】硅基立场主理人 骆轶航【嘉宾】公众号《赛博禅心》主理人   金色传说大聪明【时间线】01:02 AI圈现在苦炸裂体久矣!我们需要克制,但市场需要有价值的东西02:27   对Manus的50种玩法及过度炒作的反思04:14   Manus 传播链非常“妖”06:29   OpenAI赶工糊弄,首测Manus完成度远超Operator09:06    一级市场疯抢、二级市场“概念股”狂欢、媒体爆火……事出反常必有妖13:57    “邀请码社交”本质是Clubhouse式饥饿营销在AI时代的复刻。15:58    在AI赛道中一家产品的爆火,绝不是好事17:05    DeepSeek式技术长跑 vs Manus式爆发营销,AI赛道需要怎样的叙事?23:30   DeepSeek成功关键:技术路线明牌、学术圈口碑沉淀、开源策略碾压。25:11    为什么不能靠自嗨和邀请码?31:06   我们真的是进入了一条“技术恐怖主义”33:56  若今后推出更强模型,DeepSeek会被“拉下神坛”吗?神坛是否应该存在?53:28   AI真的很难摆脱AI味56:00   通用Agent这个事儿真的存在吗?59:15  外界的批评对Manus最不公平的东西是什么?套壳为什么变成了贬义词?01:05:38  Agent产品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完全搞开源?【关注我们】点击品玩官网,了解更多公众号:硅星人Pro视频号:硅星人Pro小红书:硅星人【联系我们】微信:oneoneyoubei
"不要用移动互联网的逻辑来做AI"——这句来自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的观点,在《晚点》刊发后迅速引发行业热议。它不仅道出了当下AI创业者的迷思,更揭示出整个行业正在经历的转折。究竟什么是AI创业的正确打开方式?当曾经被冠以"大模型六小龙"光环的企业纷纷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DeepSeek的"硅谷式"技术理想主义与智谱的产业场景深耕,展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这不禁让人深思:技术创新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追逐用户规模与估值,还是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真实价值?在这期节目中,「乱翻书」主理人潘乱与我们一同探讨了这个时代命题。"相信AI是因为它有用,而不是因为它是AI"——这句来自对话的洞见,或许道出了技术创新最朴素的真相。当我们卸下概念的包袱,回归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初心,也许就能看清AI创新的真正方向。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的AI创业者们正在经历着从喧嚣到沉淀的蜕变。正如节目标题所言:"大模型六小龙,别再端着了",放下身段、脚踏实地,或许才是通向未来的必经之路。这些思考,既是对当下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在技术与商业的交织中,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里,中国的AI创新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欢迎来到硅基立场,收听本期精彩对谈。【主播】硅基立场主理人 骆轶航【嘉宾】播客《乱翻书》主播 潘乱【时间线】00:46: 本期播客缘起:《晚点对话 MiniMax 闫俊杰:创业没有天选之子》的观点 —— "不要用移动互联网的逻辑来做AI"02:32: 回顾「硅基立场」第1期的观点——不要拿这轮AI创业跟移动互联网比对06:56: 如果你信了他一年前的发言你就是蠢,信了他今天的发言,明年这时候你还是蠢07:36: 如果用户越多不导致模型提升,是否说明大模型没有数据飞轮和网络效应?13:18: 做这种community的东西没法变现,用的越多亏得越多19:44: 集体看好从来没有出现过,但集体不看好这个共识太容易达成了21:21: 光年之外的退出为新玩家如月之暗面融资创造了时间窗口30:37: DeepSeek不是天降的,它是一条道走到黑33:14: DeepSeek从第一天就没想移动互联网的事儿,什么APP、什么日活,这不是做大语言模型该考虑的事39:04: 大语言模型六小龙都是穷人创业42:43: 豆包的成功几乎是可以预见的47:27: 是谁杀死了中国的ChatGPT?是VC和PE49:15: 为什么国资不投DeepSeek?这反映了什么问题?50:04: 投资人你到底看我们什么53:10: 投资人可以分为两类:新国资基金和老美元投资机构53:20: 智谱上清单不需要焦虑55:50: 有一种说法是'北智谱南阶跃',但阶跃可能还没到那个程度59:28: 所谓AI应用这个事情,核心点在应用不在AI1:01:32: AI硬件公司的核心是硬件公司还是AI公司1:04:13: 我相信AI是因为它有用,而不是因为它是AI1:06:33: AI创业变成了一场表演赛,创业者过早站在聚光灯下相互较劲1:07:29: 关于真正有用的AI产品案例1:11:19: 不是每个创业者都需要成为下一个张一鸣1:11:33: DeepSeek最可贵的是真正的think different,有想法有力量且经得起推敲1:12:00: 现在大家对于DeepSeek 的吹捧开始陷入了庸俗化1:13:27: 大模型六小龙,你们别再端着了【关注我们】点击品玩官网,了解更多公众号:硅星人Pro小红书:硅星人【联系我们】微信:zhouhuax0125
如果说在大模型概念爆火之后,AGI 代表着AI 智力的终极猜想,那么具身智能就是 AI 硬件能力的未来形态。在ChatGPT 诞生之前,强化学习已经在机器人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和研究,带动着机器人行动能力的提升。而在加入了大模型能力之后,机器人这个历史甚至比 PC 还要长的“老物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次我们邀请到的企业加速进化就是在这波 AI 浪潮之后崛起的一家做具身智能的公司,而另一位嘉宾,则是来自投了加速智能的英诺天使基金。具身智能到底是什么?大模型到底如何作用于机器人?以及在商业层面我们为什么需要机器人?他们的回答能让我们更能看清到底具身智能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风口以及它未来发展的路径。欢迎大家收听硅基立场的第四期节目,这一次我们来聊一聊关于机器人的现在以及它的未来。【主播】硅基立场主理人 骆轶航【嘉宾】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 王晟加速进化创始人兼CEO 程昊【时间线】06:15 从《科幻世界》杂志开始的机器人梦想。14:30 ChatGPT 的出现像是给通用机器人行业带来了一束光。17:50 在 2022 年提到具身智能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虽然已经有很多企业动起来了。23:21 大模型给机器人提供了一个高效的交互手段。在这之前需要大量的代码操作,虽然是通用的形态,但仍是专用的设备。32:35 大语言模型是纯靠已有的“经验”来输出内容,而非通过输入的知识来推导出还不存在的内容。42:03 强化学习和 Transformer 两条平行线随着发展突然在具身智能领域交汇,给机器人的两条腿接上了。50:04 强化学习完全可以让机器人训练出“先亲淑女步”,只是时间问题。53:44 对于投资者来说,机器人公司的基本功很重要,AI 只是加分项。01:02:40 不要反复造轮子,今天回过头去看百模大战其实没有意义,现在是有轮子没车。01:05:09 2023 年之后的机器人项目明显受到大模型崛起的影响。01:12:00 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01:14:35 小模型就是强化学习。01:18:18 机器人像人是因为要兼容人所创造的物理世界。01:24:40 双足机器人算法很快会演变的很成熟,“两条腿”的成本会降到 1 万块以下。01:32:00 人形机器人是终极答案,但不是唯一的答案。01:40:06 AI 带来的生产力变革不应该仅停留在数字事件,还有很多人类干不了的事,才是生产力变革的方向。
到底什么是 AI Agent?又该如何定义它?这个问题从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已经讨论了四十多年。随着大语言模型的爆火,AI Agent 的形态已经越来越具体,开始能逐渐被人感知、体验和创造。Deepmind前科学家、硅谷AI Agent创业者李昂给出的答案是: AI Agent 应该是一个“像人但不是人的东西”。它应该具备跟世界互动的能力,应该能优雅的将人类模糊的自然语言表达转换成像手机、电脑、机器人这样的硬件能“读懂”的机器语言,代替人类去完成操控硬件的工作。它也是 AGI 这条路上的第一个目标。欢迎大家收听硅基立场第五期节目,通过这期节目,你能更清晰的了解 AI Agent,以及得到关于 AI Agent 创业的最真切的经验分享。【主播】硅基立场主理人 骆轶航【嘉宾】Simular AI 创始人兼CEO 李昂(Ang Li)【时间线】02:47 AI Agent 应该是一个像人但不是人的东西。05:46 像人不是人只是一个中间态,最终 AGI 将跟人“没关系”,而是更自然、比人更智能的物种。11:33 重新讨论一个原始的议题:如何去定义 AI Agent?这个话题最早能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13:48 Agent 应该具备与人所在世界交互的能力。19:37 将模糊的自然语言需求转化为精确的具体要求,这一步骤更适合由人类通过Prompt来完成,还是应该更多地依赖Agent来实现? 答案是全都要。22:40 AGI 应该从真实的世界中诞生,而非诞生于实验室当中。25:40 Simular AI 是如何让你的电脑自己用自己的?41:51 看似是关乎每个人生活中个人电脑的产品,但背后驱动人们去用它的,实际上是一些非常现实和复杂的职场需求。50:13 如果 AGI 被实现,TA应不应该具备死亡的能力?53:47 将智能与硬件绑定不一定是件坏事,相当于给了智能一个身体,让它变得可控。56:28 当前的成本很低,20 块就能开始让Agent S控制你的电脑了。57:33 创业其实就是在啃硬骨头,骨头啃掉了自然就有了市场。59:49 一个小调查:人们每天会有 5 个小时的时间在移动鼠标。Simular 能帮人节省掉这些时间。01:02:50 硅谷的创业公司会互相买对方的产品,互为客户和供应商。01:07:57 Simular 当前在做的事跟 Apple Intelligent属于两条路线,完全不存在被吃掉的情况。01:11:47 AI Agent 和 AGI 是一个重叠的概念,AI Agent 是人类迈向智能的第一个目标。
在2024 Meta Connect大会上,扎克伯克拿出一副名为Orion的AR眼镜新品,要用它彻底取代智能手机。从演示视频上来看,使用者可以戴上Orion浏览网页、打视频电话、玩一些简单的3D游戏。以100克左右的重量实现了微型高级计算机的能力,一眼望过去都是未来的样子。但目前高达1万美元的成本也让他停留在实验机层面,预计要到2030年前后才会正式推出。但毫无疑问的是,Orion让所有人都再次对智能眼镜这个形态的硬件提起了兴趣,尤其是在AI加持下,甚至能成为承载AI最佳的硬件产品。欢迎大家收听硅基立场第四期节目,我们这次邀请到目前全球头部的智能眼镜厂商VUE的联合创始人JasonGui(桂家勋),来聊一聊智能眼镜这个载体和AI结合的可能性,它的未来以及智能眼镜这个物种应该向哪个方向演化。【主播】硅基立场主理人 骆轶航【嘉宾】VUE 联合创始人 桂家勋(JasonGui)【时间线】03:57 Jason的智能眼镜创业,从 2012 年大学时期就开始了。08:44 第一款成功的产品是通过做减法减出来的,任何不像“眼镜”的设计都去掉了,45 天在kickstarter众筹了 200 多万美元。18:45 一个投票调查:你认为未来最适合搭载 AI能力的设备是什么?22:30 人的头部是感官传感器最多的部位,眼镜作为一个已经有了 800 年历史的老物件,最应该被智能化。28:32 作为创业公司很难像Meta一样创造10年后的产品,而是要做现在就能在市面上卖的产品。35:16 目标是要让所有戴眼镜的人都换成智能眼镜。42:02 现在的智能眼镜就像90年代的大哥大,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未来必然会成为每个人都拥有的设备。51:32 好的智能眼镜需要拥有优秀且完善用户体验。56:01 不管是智能眼镜还是普通眼镜,一定要去线下试。01:03:42 如果智能眼镜功能足够强大,未来会成为像手机电脑一样的刚需。01:09:26 科技是帮助人类进化的。AI与眼镜结合最重要的还是找到最刚需的场景,现在还是处于太早期的阶段。01:14:21 一个做智能眼镜的厂商,未来10年的目标是先做一个像雷朋、Warby Parker这样的全球知名的经典眼镜品牌,将科技和传统相结合。【关于VUE】这是一家总部位于硅谷的智能眼镜初创公司。公司由包括 Jason Gui 在内的三位联合创始人创立。VUE的主打产品是一款名为Vue Glasses的时尚智能眼镜。这款眼镜集成了多种传感器和功能,包括动作跟踪、触控操作、语音控制等,可实现听音乐、接打电话、活动跟踪、语音助手等智能功能,同时保持传统眼镜的外观,适合日常佩戴。Vue Glasses有光学镜片和太阳镜片两种版本,且提供处方镜片定制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眼镜框采用TR90材质,重量轻,佩戴舒适。VUE通过Kickstarter众筹平台融资,2016年10月众筹超过200万美元,超出目标4倍,创下当时智能眼镜众筹记录。随后又获得风险投资,2018年开始陆续向支持者发货。官网链接:vueglasses.com
VAST,一家做 3D AI内容生成的公司, 成立仅一年半就成为了这个领域里最头部的企业,以行业最顶尖的技术能力占据超过 70% 的市场份额,几乎你能听说过的国内游戏公司都在用他们的产品来辅助开发。然而这样的成绩可以说只是这家公司野心的第一步,它想成为的不是 Unity这样的引擎公司,也不是大疆这样的硬件公司,而是想做 3D 领域的 TikTok,将 3D 内容创作大众化和普世化。更有意思的是,VAST 创始人宋亚宸并非计算机相关学科、电子工程类学科甚至是设计类学科出身,他的专业背景是神学,毕业于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这在满是科学家的 AI 创业领域算是一个异类。神学到底是如何跟 AI 产生联系?在创立 VAST 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思考和经验值得人们学习?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硅基立场播客的第三期节目。接下来我们会给大家带来一系列关于创业者们的真实故事,力图毫无保留的、不加掩饰的分享关于 AI 商业世界和 AI创业形态的演进,欢迎大家关注我们。【主理人】硅基立场主理人 骆轶航【嘉宾】VAST 创始人 宋亚宸【时间线】08:01 神学是如何与 AI 扯上关系的?12:40 AI 赋予了人类一个上帝视角,能把天堂搬到现实世界。21:45 给 3D 内容制作的成本打下来,要让3D的创作成本几乎为零。30:00 有才华的人不应该困于“拧螺丝”的工作,AI 能释放人类的艺术价值。35:21 VAST 的诞生源于世界还不存在 3D 内容平台这样巨大的需求空缺,这是一个拿着钉子找锤子的过程,AI 只是实现手段。39:00 在 2023 年,一个学神学的声称要做 AI,还不是基座模型,凭什么会有人投资?41:30 “能走到现在这一步真的是团队给力,小几十号人小半年没拿过工资。”42:39 没钱的时候磨合和聚焦非常重要,就算交学费也不会过于致命。46:01 绿洲资本在投 钱的同时,也在帮 VAST 梳理路径。不像投资人,更像早期合伙人。49:33 推荐一本书《源泉》。52:40 当下资本市场变得更严格和严谨了。一家真正的好公司能拿到他自身价值应得的钱,这对于公司发展来说是好事。58:10 垄断有利于创新。当公司开始过度竞争的时候,就难免会导致动作变形。动作一变形就要交额外的学费。01:02:29 当大部分 AI 公司的 API 降价的时候,VAST 还涨价了。01:06:27 要做 TikTok 的意思,是要让人人都能成为 3D 内容创作者。01:09:49 凡尔赛时刻:这家没有销售的公司都已经有了 300 多大客户,2 万多中小客户。将客户当做开发者去对待。01:15:02 人是视觉动物,让人看到 3D 产品的用处和优势,才能更好的吸引投资人。01:23:23 3D 创作未来将会是一个价值 2-3 万亿规模巨大市场。01:26:21 当下还没有一家是 VAST 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新形态的公司不会建立在旧规则之上。01:29:39 最后一个小故事分享。当下的 3D 创作是带着镣铐跳舞,希望能诞生出精美的艺术品出来带动 3D 创作整体发展。【关于 VAST 】VAST成⽴于2023年3⽉,是⼀家致⼒于通⽤3D大模型研发的AI公司。公司⽬标是通过打造⼤众级别的3D内容创作⼯具,建⽴3D的UGC内容平台,让基于3D的空间智能成为⽤⼾文娱体验、内容表达、提升新质⽣产⼒的关键要素。2024年初,VAST推出数⼗亿参数级别的3D⼤模型Tripo 1.0,其以8秒完成从图/⽂到3D⽹格模型⽣成的卓越表现,成为市面上上线半年内全球⽤⼾⽣成超过500万个3D模型。2024年3⽉,VAST与全球顶级开源社区Stability AI共同推出开源3D基础模型TripoSR,该模型创造了0.5秒完成单图⽣3D模型的顶尖表现,⾄今仍是3D⽣成领域开源社区的热⻔项⽬。2024年9⽉底,VAST推出Tripo 2.0,验证了3D大模型的Scaling Law,也将3D生成推向Sora时刻。Tripo 2.0采⽤了融合DiT和U-Net模型的复合架构,通过学习捕捉⼤规模数据中的⼏何和材质分布,更好地保证了3D模型⼏何形状的细节和材质的输出质量。Tipo 2.0能够完成10秒⽣成形状⼏何,10秒⽣成纹理及PBR,其⽣成效果在全球所有3D⽣成项⽬的匿名测试中均保持断崖领先,为3D⽣成领域设⽴了通⽤模型新的效果标准。网站地址:www.tripo3d.ai
近期,硅谷明星AI公司 Character.AI 以25亿美元的价格被谷歌收购,引发了人们对陪伴式AI模式的反思。Character.AI 的创始人 Noam 及其团队原本致力于打造有角色属性的通用型AI助理,但最终用户却将其用作陪伴聊天工具,这与创始人的初衷相悖。我们将深入剖析 Character.AI 的案例,探讨 AI 陪伴模式的终局及其对全球创业者和AI行业未来的深远影响。讨论情感陪伴AI如何填补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空白,以及这种心理需求如何反过来塑造产品的发展方向。陪伴式AI的未来究竟在何方?它将如何与人类的生活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欢迎大家收听本期节目,欢迎来到硅基立场。【主播】硅基立场主理人 骆轶航【嘉宾】前聆心智能CEO  张逸嘉【时间线】04:15 说 Character.ai 是陪伴类AI产品,其实是一个误会08:50 Character.ai 原本想成为超级个人助理,却被用户用成了角色陪伴,这就麻烦了17:30 Character.ai 的创始人是相信AGI这一卦的,但用户不关心这些19:10  AI 的“智力”是融资的保障,而不是陪伴感20:23 不过在Character.ai之前,没人能想到“角色扮演式的陪伴”会是一个刚性需求。25:15 陪伴类AI 产品的聊天内容,可再训练的价值远低于生产力AI用户生成的内容。30:00 ChatGPT的GPTs,其实就是Character.ai。32:03 为什么角色扮演类的 AI 产品在资本市场不值钱52:33  Character.ai的被收购,不意味着中国的陪伴式产品没有机会。59:58 拿着语言模型这个"锤子",去锤陪伴的“钉子”,问题在哪里?1:05:33  AI陪伴跟机器人的结合,是不是一个赛道?【Link】聆心智能:https://www.ai-beings.com/Character.ai:www.ai-character.ai星野:www.xingyeai.com
回顾 10 年前的移动互联网,我们经历了百团大战、网约车大战、社交网络和短视频的兴起这些热闹的大事。当时,涌入移动互联网的人们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互联网用户规模翻了五六倍,诞生了许多新巨头和独角兽企业。当下正处于风口浪尖上的 AI ,似乎像是移动互联网的翻版,但细看又好像也全然不同。如今中国 AI 该如何再往前一步,是继续“卷”模型,还是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是坚持“改变世界”的宏大愿景还是脚踏实地,先赚点“小钱”?欢迎大家收听本期节目,欢迎来到硅基立场。【主播】硅基立场主理人 骆轶航【嘉宾】播客《乱翻书》主播 潘乱播客《屠龙之术》主播 庄明浩本期由 「乱翻书」× 「屠龙之术」 ×「硅基立场」联合出品【时间线】07:59 现在的这些 AI 公司打过什么仗?凭什么拿那么多钱?10:10 现在AI 这波只有热闹程度像 10 年前移动互联网,其他细节都不像。11:43 到底谁是大模型四小龙?(中国有六家大模型四小龙公司,累计日活可能也就1000多万)。13:05 一个日活200万的产品就开始“寡头化”,这事儿就不对。16:22 腾讯和字节的幽灵在中国 AI 的上空徘徊。27:18 Prompt Engineer非常难。31:54  快手是中国一个非常宝藏的公司,包括在AI这一波。43:19 当下 AI 业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交流和合作。44:42  这一波 AI 对这一代的创业者而言,天生就是一个更难的命题。48:22 再谈 Kimi 的种草现象。01:03:09 现在的大模型,不像 10 年前的移动互联网,却像 30 年前的早期编程语言爆发的情况。01:05:14 对普通用户来说,当时玩天涯和西祠胡同的热情,要远高于今天玩大模型。01:16:49 AI 应用还是拿不到钱,导致当下作坊型的创业越来越多。01:24:28 今天这些在一线干活的 AI 创业者朋友们,工作的正反馈从哪儿来?01:35:12 我们当下期待 AI 领域能出现比字节更大的东西。01:38:16 我们当年给了自动驾驶太多钱了,现在才给生成式 AI 多少?01:49:34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的,个体员工价格最高的一次创业。【监制】椰子【后期】雯琪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