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如此城市CityTells

51 Episodes
Reverse
《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特展今年上半年于上海西岸美术馆展出,通过九个主题板块、超80个经典案例、逾300件展品,徐徐讲述了上海城市的肌理与文化演进的故事。在今夏狂喜播客节上,展览主创以及建筑师们再度谈起上海的建造记忆,他们从建筑策展本身的故事聊起,从几十年的城建中反思,追问什么是“好的城市”。这次展览是我国首次较大规模的关于城市建造的专业展览,执行策展人高长军提到,由于缺少系统性对城市的研究和馆藏,策展团队需要与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设计师深度沟通,将散落的、不同时期的档案、资料、文书组合,勾画出上海城市与建筑的历史片段。《建造上海》如何讲述上海的城建史?策划这次展览的缘由和背后的故事是什么?什么故事让策展人和观众们印象深刻?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好建筑?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好城市?“好的城市”是造出来的吗?本期《如此城市》联合狂喜播客节,由主播梵一如对话《建造上海》执行策展人高长军、建筑师张佳晶、建筑师周渐佳,聊聊建国以来的上海建造及其后果。曲阳新村,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造中的上海商城。1989年,由上海商城提供上海展览中心后方的上海商城,资料来源:上海商城集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资料来源:致正建筑工作室上海城市规划示意图金茂大厦设计草图。手绘:Adrian Smith。由SOM提供展览现场东京高架铁路下的幼儿园,来源:ArchDaily苏州河武宁路桥下驿站
自潮汕游神、英歌舞接连“破圈”以来,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开始涌进潮汕大地。他们举着手机穿行于烟火缭绕的老街,挤进人声鼎沸的祠堂,试图捕捉一种近乎“沸腾”的传统生命力。而在镜头之外,一场持续十年的文化运动,正悄然重塑这片土地与世界的对话方式。“观潮KwanTeo”,一个从潮汕小城生长出来的文化活动,2015年由几位本土青年创立。最初只是几场私人影像放映,十年之后,它已成长为集电影展映、音乐演出、乡土行走、工作坊于一体的复合文化现场,也成为观察潮汕新文化图景的一扇窗口。“世界在此”是观潮今年的主题。正如潮商网络早已链通南洋,观潮也在尝试勾勒另一种世界主义地图——不是以北上广为中心,而是以潮汕为节点,连起曼谷、槟城、新加坡的文化线索。在潮汕,本土与世界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把握潮汕不同城区肌理的在地行走总是观潮的保留项目。文史学者 、澄海樟林“德和里”陈家后裔陈椰曾带队作为一位向导,带人们从百年侨宅、砖瓦和街巷中解读潮汕连四海的历史痕迹。潮阳人林钢回到潮汕地区近十年,用书店、阅读、影像和十年行走潮汕三市百余个乡镇弥补了一些外界与潮汕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潮汕文化深植于宗族与礼俗,又始终向外敞开,包容着南洋的风与世界的声音。这场行走悄然呈现出这片土地的复杂与丰富——它始终处于“本土”与“世界”的对话之中,如同潮汐往复生生不息。本期《如此城市》,我们一起“观潮”。
城市是钢筋水泥的森林,同样是人类心灵的迷宫。从精神疾病到心理焦虑,再到更广泛的情感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会直面那些不被理性与秩序轻易容纳的“非正常”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疗愈作为一种用艺术与心理学交叉对话的方式,正慢慢走进大众的视野。本期《如此城市》,我们邀请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又称“宛平南路600号”)的主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陈智民医师,以及长期从事艺术疗愈和原生艺术研究与实践的王忠升和艺术记者黄松,聊聊大城市人的精神生活。
“Divorced, Beheaded, Died; Divorced, Beheaded, Survived(离婚、斩首、去世;离婚、斩首、幸存)”这段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让儿时的米莉·威洛斯(Milly Willows)与丽兹·埃默里(Lizzie Emery)记住了都铎王朝皇帝亨利八世与皇后们的故事——这六位皇后,两位被处死,两位被离婚,一位难产而死,仅有一位幸存,其中的一次离婚还引起了英国与罗马教廷的决裂以及宗教改革。几百年来这段戏剧性的历史始终为人津津乐道,然而在传统叙事中,皇后们总是历史的注脚,她们的人生与情感从未被真正讲述。音乐剧《SIX》正是以女性视角重说这段著名的爱恨情仇。它在上海美琪大戏院已上演近三个月,仍热度不减。当皇后们终于走到台前,人们看到的不只是男人的历史(History),而是鲜活的生命记忆与她们的人生故事(Herstory)。澎湃新闻《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今年六月刚刚前往伦敦举办了中英对话系列主题活动。本期《如此城市》继续踏浪而行,对话英国音乐剧演员米莉与丽兹。我们来聊聊《SIX》如何“旧瓶装新酒”,搭起中国观众与这段英伦往事之间的情感桥梁,两位还谈及如何在舞台上演绎女性角色,从这些皇后身上汲取的女性力量,以及她们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奇遇。
安德烈·卡瓦祖缇(Andrea Cavazzuti),一个意大利人,自20世纪80年代来到中国,如今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四十多年。在中国,人们更习惯称他为“老安”。他是王小波口中的“意大利朋友”,也是很多中国人眼中的“老外”。他不是记者,不是评论者,也不是来“解释中国”的人。他起初对中国怀有一种模模糊糊的好奇,也对汉字充满兴趣;从第一次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用文绉绉的中文问路,到后来在中国建房、结婚、生子,他的生活逐渐扎根,并愈发深入其中。他以一种介于抱怨与热爱之间的复杂情感,细细回望中国城市的变迁、人和规则之间的缝隙,以及身为“外来者”所经历的真实与荒诞。在《气呼呼的小词典》中,他写下了一部私人化的中国纪事——一些想法,一些经验,一些游走在情绪与现实之间的词条。这既不是控诉,也不是礼赞,而是一种真实、带着体温的记录。他说自己是个“旁观者”,但其实,他从未真正置身事外。本期《如此城市》邀请老安和出版人、铸刻文化创始人陈凌云,共同展开这段跨越五十余年的中国冒险。
若如博尔赫斯所言,河流是时间的意象,那流淌的黄浦江则代表着“上海时间”。每个人对上海的印象中,都会出现黄浦江。对初到上海的游客,它是留影中新老同框的分界线;对生活在上海的人,它是城市发展的中轴线、全龄共享的活动区;对于老上海人,它是曾经生活生产的要素、运输的通道,又在万众同欢的世博时间里完成了更新蝶变。外白渡桥的百年沧桑、“亚洲第一弯”的消失、海关钟声的悠扬、浦东天际线的拔地而起、神秘的杨浦工业遗迹……黄浦江所勾连的城市意象,在岁月流淌中不断迭代,成为了描摹上海这座城市的走马灯,更是每一代人在这里“生活的尺度”。本期《如此城市》,我们邀请当代上海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地方志》副主编陈畅与在上海土生土长的作家、译者、艺术评论家BTR一起,在黄浦江的时间褶皱里,打捞那些熟悉或将被遗忘的城市生活记忆。
如今,在中国城市的街头,茶空间正在悄然变形。一边是不断翻新的奶茶品牌和潮流风味,另一边是真实存在着的茶叶店。在福建,茶馆也从不只是饮茶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社会关系的缩影。在茶空间中,人与人的连接不靠标签、不讲履历,而是靠时间泡出的信任,一杯茶水酝酿出的默契。这里自有一番江湖气象,不是快意恩仇,而是日常中的情分、关系与信任的微妙平衡。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茶店,而是带有人情关系和日常温度的“第三空间”,在连接了人和人的同时,也缝合了城市肌理中那些被忽略的缝隙。本期《如此城市》,让我们在茶香氤氲中,跟随《杯水之情》作者叶婷婷与出版人景雁的脚步,走进活的福建茶馆的日常。
“90年代的上海,每天抬眼看得到的就是希望。”邬立强的语调不自觉上扬,目光仿佛穿透了时光。外滩的风裹着油墨香钻进每个街角,自行车铃铛声混着股票交易大厅的喧嚣,霓虹灯一盏接一盏亮起,人山人海的外滩上,每个人都在期待世纪之交。年轻的人生尽情浸润在生机勃勃的城市气息中,跟随时代,一路向前。60年代出生在上海的邬立强当过工人,见证了中国飞机的起步、发展;从事过媒体工作,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穿梭。他嗅闻到即将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于是举起相机,试图与历史并行,用自己的方式,留下独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这就是《上海-1991》的由来。邬立强用半生记录上海的光影,也在以他为原型的电影里照见生活的实相:“《爱情神话》就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些你们见过的、没见过的人,他们每天说着《爱情神话》里的那些话,我们上一辈人也在重复这些话。”或许是天性使然,更因为他对记忆足够敏感和看重,当 99 年出生的姑娘问老邬:“上海有个亚洲第一弯?在哪里?” 他才意识到自己是如此深刻地与这座城市的过去和变革相连。本期《如此城市》,老邬和你讲述他与上海的故事。
春日里,漫步上海瑞金医院,随处可见艺术雕塑、装置甚至小小画廊,十余件雕塑、油画作品矗立于草坪上、花丛中、大厅里,这是正在展览中的“共生之诗·雕塑季”。展览以“共生”为核,以艺术之名,见证生命与人文的共鸣,打破了学科边界,重构医院美学,传递善爱的温度,将艺术疗愈理念付诸实践,同时为医护人员营造疗愈场域。本期如此城市特别邀请到策展人祝羽捷与艺术家陆平原以及媒体人孟常,谈谈在医院里的策展与作品创作,艺术如何与医院在内的公共空间进行融合?艺术又何以疗愈?
自《黑神话:悟空》爆火以来,上万人开始打卡山西古建、寻访壁画。“世界壁画看中国,中国壁画看山西”绝非虚言——这里藏着2万多平方米的寺观壁画,接近4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而当游客举起手机时,镜头对准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那些隐匿在佛像背后的笔触、高悬于梁枋间的彩绘,仍在等待被真正“看见”。“地上文物看山西”——翻开《地上看山西》,云冈石窟的佛影、善化寺的彩塑、开化寺濒危的宋朝壁画,还有水神庙里弯腰击球的元朝人像,都在讲述这片土地上的千年故事。在云冈石窟筹备另一本画册时,《地上看山西》项目统筹郭渊发现,人们总把壁画当作古建的装饰,却忽略了一尊尊彩塑才是古人信仰的“主角”。项目主理人安然,两年前游走山西时,感慨山西的明建筑多到让人“烦恼”——“随便一座放在南方都是国宝,在这儿却连保护资金都得排队。”本期如此城市,我们一起说壁画,看山西。
你是否留意到,看似脆弱的电线杆其实暗藏保障行人与车辆安全的精妙设计?你是否知道红绿灯偶尔显现蓝色背后的历史渊源?而微微上翘的墙根是为了解决街头不文明行为的智慧方案——“尿反弹”设计?全球超人气播客《99% Invisible》以5亿次下载量证明:城市魅力藏在被99%人忽略的细节里。随着新书《另眼相看:99%被忽略的城市细节》中文版推出,本期《如此城市》邀请三位嘉宾,共同探讨城市细处的魅力。本书译者江北,凭借从国内规划实践到北美城市研究的跨洋经验,通过亲身经历的城市建设案例,分享城市建设中的“西学东渐”的智慧。在播客“城记”主播王越洲看来,当前国内的城市播客讨论多停留在政策呼吁和专家化表达层面,缺少像《99% Invisible》以小见大的叙事,公众的情感共鸣恰恰源于细节。第一财经城市记者佟鑫提到,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表象兴趣可能成为“认知入口”。好的城市故事不仅要满足好奇心,更应将专业话题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内容,这正是城市观察内容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本期节目,我们与《城记》播客,对城市隐藏之物“另眼相看”。
短视频里的鼓浪屿常被切割成“文艺小清新”九宫格,当旅行攻略把百年建筑群简化为打卡背景板,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与城市对话的能力?对于“岛屿书”播客主播黄长铗而言,这片岛屿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他是鼓浪屿人,也是鼓浪屿口述历史学会会长。他长期投身鼓浪屿口述历史资料的采集、编辑与研究工作,同时致力于民间私家文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推动鼓浪屿历史研究的发展。在他看来,恰当地解读这座岛屿的文化与历史,是抵抗城市“失语症”的关键所在。策展人肖瑞昀来自汕头,他在鼓浪屿的巴洛克雕花窗下路过时,看见的不仅是建筑之美,还有汕头小公园失落的历史可能——那些童年奔跑过的骑楼街巷、潮汕商帮的南洋往事,在鼓浪屿的建筑群中找到了另一种命运的镜像。本期如此城市试图撕去流量标签,看见真实的鼓浪屿。
刺桐花开,涨海声中。泉州——这座宋元时的“东方第一大港”,曾以包容万千的姿态接纳过22种宗教信仰,而今天,它正被“簪花”的流量狂潮推上热搜。当千年古城遭遇网红经济,是妥协于符号化的标签,还是在市井烟火中寻找自洽的答案?郑达真,是返乡15年的“美好生活造物社”创始人,她在西街老宅里开民俗、办展,以独特的方式诠释泉州文化的美好。2024年11月,她策划了“泉州新剧场”City Walk路线,通过串联11个空间聚场,探索青年与古城共生的可能性。威宇,祖辈三代扎根西街的本地人,怀念开元寺东西塔上倒立的奇人、吞铁丸的江湖武士:“相比过去那条朴素的街道,如今的西街似乎少了一些真实的生活气息。那时候的西街,虽然可能更简朴甚至更破旧,但却更加有趣,更具魅力。”2025年,《如此城市》开启“小地方”特辑,寻访小城风土与在地故事。本期邀请到两位泉州朋友,“美好生活造物社”创始人郑达真与西街土著威宇,走入闽南的“诸神人间办事处”,看古城如何在“快与慢”“旧与新”的撕扯中,找自己的节奏。
“苏北人”在上海文化语境中,始终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过去,在上海的传统滑稽戏里,苏北人往往是被娱乐的对象;而今,这一主题在上海脱口秀和短视频内容中依然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创作者们绕不开的话题。门腔在《喜剧之王单口季》中。(图源本人微博@门腔伐)近期,上海脱口秀演员门腔在其参与的《喜剧之王单口季》中,幽默地提及了自己作为苏北人在上海的故事:自小便接受父亲的教诲,试图隐藏自己的苏北身份以免遭受歧视,然而总是事与愿违地露出端倪。他还模仿了女友带有苏北口音,认为其自带一种从容不迫的松弛感。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韩起澜对近代上海苏北人群体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并在著作《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中指出:“苏北人不是在苏北的人,而是在上海成为苏北人。”“苏北”,一度意味贫困,混乱,野蛮与肮脏,一切与彼时上海的摩登与先进背道而驰。她强调,“苏北人”并非一个自然形成的族群概念,而是通过在上海的“江南人”主导的社会建构形成的一种相对身份标识,并将其遭遇与爱尔兰人、非裔在国际范围内相提并论。《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美] 韩起澜,上海书店出版社2024年版)本期如此城市,两位“苏北人”,作家张明扬和媒体人许云泽,结合生活体验及阅读感悟,谈谈苏北人在上海。
街是城的单元,一座城是由人与街的互动所塑造的。在许多城市,街会被首先当作一个消费空间,逛街意味着花钱,我们或许已习惯于用金钱来衡量城市生活的乐趣,正如“不花钱过周末”项目的发起人陈菱怡所言:“走在街道上,每个橱窗都有自己的定价,大城市给了我一种无论做什么都要花钱的预期,但有时它也给了我一种可以在不花费任何费用的情况下享受周末的幻象。”街作为人的空间,还应有哪些想象力?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以发明生活为主题,在成都举办马拉松圆桌。在一场名为“如何给一条街道‘充电’”的圆桌上,四位来自音乐、文学、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嘉宾展开了一场有关街道活力的谈话。生活于上海的作家btr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来发现城市中的美与趣,将街头漫步变成了一场充满奇遇的游戏,吾恣室内合唱团音乐总监邓东伟则在人群中使用音乐的魔法,用合唱凝聚社区,在看似简单的活动中,他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连接带来的深刻幸福感,而从规划角度,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刘岱宗感到我们的街区理念建设还任重道远......《如此城市》联合三联人文城市,推出本期播客,重新审视身边的街。(*本期播客音频素材均来自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马拉松圆桌活动现场)
“如果我们没有在这里沉思过,又如何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这是法国经典寓言诗人让·德·拉封丹的名言,同样是《Tracé Bleu 蓝图》建筑展览的引言。大拆大建的城市化阶段已成过去,对于当下建筑师而言,思考是比建造更重要的课题。这场展览由法国AS建筑工作室策划,建筑师何洋说:“‘蓝图’的概念借鉴了2010年冈特·保利提出的‘蓝色经济’这一理念,强调在建筑设计中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展览鼓励参观者退一步思考周围的环境,它们不仅是可用的资源,更是激发无限创意的宝库。展览以“再利用”、“再更新”、“再行动”为核心主题,透过一系列精选案例,展现工作室如何将“蓝图”这一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探讨如何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城市更新和项目开发的新路径。联合策展人高长军指出,“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所谓的‘相位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国的发展模式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借鉴机会。”本期《如此城市》回顾上世纪至今的外国建筑事务所,何以返回中国、返回上海。城市化的下半场,又有哪些属于中国乃至国际建筑师们的难题与挑战?——本期嘉宾高长军,策展人何洋,法国AS建筑工作室——本期主持郝汉,澎湃新闻记者——制作团队澎湃新闻·城市智库·研究所
在《消失的古城》中,历史学家王笛深情回忆着成都这座古老城市的独特魅力。©《消失的古城》然而,今日漫步于成都的街头,书中描绘的老成都景象似乎已经难觅踪影。古老的街巷、传统的建筑与城门,皆已逐渐消失在历史之中。“谈到中国城市,我们往往会想到上海。百年以来,关于通商口岸城市研究众多,而人们会认识到上海其实是一座特殊的中国城市,而成都是最典型的中国城市。”如果我们真正希望了解中国城市的多样性,就必须超越对上海的研究,转向对中国传统城市进行考察。相比节奏极快的“北上广深”,王笛老师感概那种悠闲文化依然在成都保存了下来。“许多年轻人,可能并没有多少积蓄,但他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开心,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众多的书店与自发性文艺活动,这种波西米亚的气质才会城市更加生动活泼。”本期“如此城市”,我们将跟随王笛教授城市研究的脚步,漫游老成都街头。——本期嘉宾王笛,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本期主播郝汉,澎湃新闻记者——制作团队澎湃新闻·城市智库·研究所
“在城市里,我遇见很多飘在空中的人,而在离岛上,我遇见很多扎根于土地的人。他们让我看到一种充满养分的人生。在城市里,人们早已默认成为机器上的一枚齿轮,并且努力获取更多金钱和物质来适应生活,但在离岛上,人们从雏形和轮廓上改变生活,他们真的在建设一种‘他们认为是正确’的生活。”库索在新书《离岛:于偏僻之地重建生活》中详细记录了她在这些离岛上的所见所闻。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我们的视线常常被东京的繁华和京都的古韵所吸引。然而,在日本这个四面环海的国度,还有一片鲜为人知的天地——那些散落在大海中的离岛。这些远离主岛的小岛屿,静静地展现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从冲绳到石垣岛,再到五岛列岛,库索亲身体验了离岛那种与世隔绝却又充满生机的生活节奏。她在书中写道:“离岛是城市生活的正反面,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想要逃跑的时候,他们总是去离岛喘一口气。离岛是世外桃源。”不过,离岛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避风港。库索也提到,尽管一些岛屿因为旅游发展而兴盛起来,但大多数离岛正面临着诸如人口老龄化、经济衰退等严峻问题。对此,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离岛振兴法》,旨在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吸引人才来重振离岛经济。对于那些选择放弃都市生活、移居离岛的年轻人而言,这并非是“逃离”,而是一种主动选择。他们有的被离岛的自然风光所吸引,有的渴望过自给自足的日子,还有的则是为了寻求全新的职业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表面上看离岛与大都市截然不同,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库索注意到,许多离岛都在积极与东京这样的大都市建立联系,通过多种渠道推广它们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年轻人选择前往离岛生活,寻找一种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离岛的存在,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重新审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机会。本期《如此城市》,我们跟随库索老师的脚步,走进这些被太平洋环抱的离岛,探寻重建生活的可能。——本期嘉宾库索,青年作家、资深媒体人、前《新周刊》主笔——本期主播郝汉,澎湃新闻记者——制作团队澎湃新闻·城市智库·研究所
北京与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两座城市。它们的故事是属于中国人的双城记。作家金宇澄,生于上海,经历浮沉,对海派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对“旧”情有独钟。他在《繁花》中表示,“文学和建筑学是相通的”——都是“人学”。他遗憾,三十年前上海外滩江堤的情人墙如今已没了痕迹,“哪怕保留一小段都好”,人来到一座城市,最先映进眼帘的是这里的建筑、空间,其背后有着城市与人的故事、精神与记忆。建筑师马岩松是老北京人,他同样感慨城市化带来的变化。“小时候,每次跟奶奶吵完架,我就会离家出走。出走的路线一般是从王府井大街先跑到长安街,随便上一辆公共汽车,顺着长安街往西坐几站,到西单下车,再走回我爸妈家。当时长安街只有这么一条公交线路,所以城市对我来说就是一条线,线的两个端点是藏在隐秘的胡同里、被叫作‘家’的小空间。”马岩松记忆中,童年由景山、北海、胡同的北京城仿佛“游乐园”,“建筑是历史与文明对话所产生的语言。如果一座城市的文化可以允许独特而多样的建筑出现,那么这些建筑也就会成为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本期如此城市由祝羽捷担任嘉宾主播,联合上海图书馆,跟随金宇澄、马岩松,与建筑师、作家在城市中漫游遐思。“从北京到上海:城市的漫游与哲思”对谈 ©上海图书馆东馆——本期嘉宾马岩松,建筑师金宇澄,《繁花》作者、画家祝羽捷,作家、策展人、文化学者——制作团队澎湃新闻·城市智库·研究所
南起永定门,北至鼓楼、钟楼,纵贯北京老城,一条跨越7个多世纪、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如同时空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2024年7月27日,这条被赞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的中轴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既是千年古城与现代文明的一次深情对话,也是对历史记忆的珍视与传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这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1951年的《新观察》杂志文章《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的经典之言。早在申遗成功之前,梁思成与陈占祥共同提出的“梁陈方案”便已暗含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远见卓识。虽然这一方案最终未获实施,但其中蕴含的城市规划思想和理念对后来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北京城市规划方面的重要史料。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浩长期关注建国初期(1949年到1960年)的城市规划史,他表示,这十年是城市规划事业的奠基时期,当时的实践形成了中国城市规划的传统。本期《如此城市》将走进建国初期的城市规划师,回望一段在理想与现实困难间探索的历史。北京“梁陈方案”的争议背后,“内改扩建”与“新城”两种城市建设模式有哪些棘手现实?有何启示?——本期嘉宾李浩,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本期主持郝汉,澎湃新闻记者——制作团队澎湃新闻·城市智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