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牛白丁
牛白丁
Claim Ownership

牛白丁

Author: 华创资本

Subscribed: 2Played: 4
Share

Description

《牛白丁》是由华创资本出品的一档播客节目,在这里,你将听到来自华创资本和我们的朋友们,以投资人和创业者的第一视角,一起交流那些投资、创业、前沿科技、消费、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洞察和趋势,回忆片段与瞬间,剖析认知和思考。

华创资本是一家专注交叉科技前沿生产力的早期投资者,自2014年成立基金迄今,累计管理近百亿资产,相继在前沿科技与生命科学领域投资了超过200家公司,在从外太空(蓝箭航天、星思半导体)到单细胞多组学(新格元),从无人驾驶(文远知行、智加科技和图达通)到下一代计算架构(深鉴科技(赛灵思NASDAQ: XLNX收购)、PingCAP、ScaleFlux、壁仞科技),从手术机器人(华科精准、Noah Medical)到蛋白质测序(Rapid Novor)等领域,是诸多业界领先公司的早期支持者。
46 Episodes
Reverse
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物体,莫过于人类的大脑,它由至少一千亿个神经元组成,决定着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与行动。控制器是机器人的“大脑”,决定着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和执行。人类在对自己大脑还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就已经造出了学习、思考速度远超自身的机器人“大脑”。仙工智能创始人&CEO赵越做的事情,就是给机器人装上“大脑”,并且让它们能互相听懂各自的“语言”。只是,他选择了一条最基础却也最难啃的道路,赵越形容这条路前期都是脏活、苦活、累活——比如至少要见过1000 种机器人,并且知道在上万种场景下,它们分别会碰到什么问题。在工业这样非标的市场里只有做出标准化的产品,公司规模才能做大,这正是华创资本早期曾联合领投仙工智能A轮融资的原因之一。2020年成立至今,仙工智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以控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机器人公司,并且连续两年蝉联全球控制器销量第一。基于控制器,仙工还构建了一个智能机器人的开放平台,通过提供“控制器+软件+机器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降低智能机器人的行业门槛。在复杂的环境中感知、判断,这大概是机器人和创业者在决策时共同面临的最大难题。在赵越看来,踩坑无法避免,但会转变为新的认知,从而能在具身智能这个万亿规模的市场里,抓住更多机遇。近日,赵越做客「牛白丁」,和华创资本合伙人陈欢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谈,从控制器的定位、标准化的难题再到平台化的未来空间,回溯了仙工过去几年间那些关键决策以及背后的思考逻辑,从中可以看到一家创业公司在一条最硬核、最难啃的方向上,如何能成长为一个新平台和新物种。🛋️【本期嘉宾】赵越,仙工智能创始人&CEO🎙️【本期主播】陈欢,华创资本合伙人⏳【时间线】00:02:35  如何找到给机器人装上“大脑”的创业方向00:13:10  让机器人能互相“对话”,“听懂”彼此的语言00:23:13   面对市场千奇百怪的需求,如何取舍、平衡00:35:58   创业早期的挑战不一定是外部的诱惑,而是内部的质疑00:46:30   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平台化打法00:56:41   具身智能⼤模型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新的机会01:02:39    过去几年行业最深刻的变化来自于AI 技术的应用01:11:06    如何通过做好流程管理,让公司不断自我进化01:25:55   早年为何选择“弃医从工”01:30:07   成为机器人领域的“阿里巴巴”——未来机器人可以一站式搞定📚【延伸阅读】华创资本曾联合领投仙工智能A轮融资🪔【温馨提示】阅读每期节目完整文字稿,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
近日,「矩侨工业」宣布已完成连续两轮数千万元Pre-A+、Pre-A++轮融资,投资人为华创资本、复星锐正、天鹰资本。本轮投资人将依托多元生态与产业资源网络,在具身智能、智慧康养等场景形成全方位赋能与协同。华创资本领投了矩侨工业的Pre-A+轮融资,并在Pre-A++轮跟投。2025年9月,矩侨工业宣布其第1000套人形机器人织物电子皮肤正式下线,工厂已成功实现20万片车规级产能,标志着具身智能首次进入大面积柔性电子皮肤规模化量产阶段。以矩侨工业为代表的柔性纤维织物电子皮肤,引领着全新数据采集与训练范式,或成为具身智能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拼图。🪔【温馨提示】阅读每期节目完整文字稿,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本期节目声音尝试用扣子空间制作生成
好莱坞科幻大片中的“全息地图”正从银幕走向汽车挡风玻璃及人的眼前:当你驾驶车辆或戴上AR眼镜时,一切的交互都以AR显示的方式呈现在眼前,使人们置身于科幻的世界。这正是云瞻光电董事长兼CEO Ryan 创业做的事情——让AR走进现实,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技术手段就是光波导。这是一种比传统自由曲面反射成像更先进的光显示技术。HUD 最早应用于战斗机,1988年,通用汽车首次采用,之后这项技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使用,但因成本等原因,只局限于高端车型。而AR眼镜则一直存在于科幻故事中。直到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浪潮兴起,HUD技术开始实现规模化应用并进行技术迭代。据盖世汽车数据显示,在整体乘用车市场,2024年HUD标配搭载量达到339万辆,渗透率约15%。2025 年中国乘用车 HUD 市场规模将超过 86 亿元,2030 年接近 160 亿元,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消费电子领域的市场则更加巨大,智能眼镜近几年也有了很多落地产品,有人提出它是手机的最强附件,有人则认为它将取代手机成为新的移动终端。一直深耕汽车领域的 Ryan,曾在业内大公司任职高管期间,带领团队做到HUD国内市占率第一,并实现国内首个 AR HUD 的前装量产。看到下一代光显示技术光波导的机会后,Ryan选择创业,在2024年成立了云瞻光电,致力于成为车载光显示产品及AR终端行业的核心供应商,并获得了华创资本领投的天使轮融资。就像科幻电影中,往往是那些毫无超能力的普通人,借助科技实现了改变世界的梦想,对Ryan 来说也是如此。近日,他在接受「创·问」编辑部的采访中谈到,希望通过把光波导技术应用于车载和穿戴设备上,打造全新的人机交互体验产品,从而也让未来离现实更进一步。🛋️【本期嘉宾】Ryan Zhang,云瞻光电董事长兼CEO。14年智能网联车载领域工作经验,曾先后供职于华阳集团全资子公司华阳通用、华阳多媒体,担任过电子工程师、功能安全专家、产品规划经理、BU总经理、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分管的多个产品线国内市占率领先,其中HUD国内市占率第一,带领公司突破多个国际OEM客户。🎙️【本期主持人】华创资本「创·问」编辑部:Connie、李佳🪔【温馨提示】阅读每期节目完整文字稿,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
近日,亲合力母公司亚飞生物完成B3轮近3亿元融资,本轮融资由国生资本领投,兰馨亚洲、鸿富资产、执君资本共同参与。本轮资金的注入,将为亚飞生物在全球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进程中提供强劲动力,加速公司技术平台和药物的研究开发,满足肿瘤治疗领域迫切的临床需求。华创资本曾参与亲合力母公司亚飞生物的B2轮融资。🪔【温馨提示】阅读每期节目完整文字稿,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本期节目声音尝试用扣子空间制作生成
2015年,PingCAP (平凯星辰)创业第一天记录下第一行代码时,“开源”就成为这家分布式数据库厂商最大的标签。此后十年时间里,PingCAP 服务了超过 45 个国家的4000家企业,创立的分布式数据库产品 TiDB,更是在 GitHub 上总计获得超过 37000 颗星,是数据库领域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开源项目。华创资本曾领投PingCAP的B轮融资,并在其C轮融资继续跟投。正因为信奉开源,PingCAP企业文化中的决策民主、开放自由吸引了很多人加入,其中就包括 PingCAP 副总裁刘松。作为软件行业 20 多年的从业者,刘松先后在 Oracle、阿里云任职,他给自己的标签是“互联网原教旨主义者”和“AI降临派”。很多人把 AI 看作今天一个新的技术范式,刘松却觉得 AI 技术是互联网技术的延伸,正是得益于互联网过去沉淀的数据和云基础设施,AI才变得如此强大。所以面对这波 AI 技术浪潮,刘松想到了不同的隐喻。他认为AI带着“弑父”的技术属性的同时,也因为缺乏场景、用户、流量等,不可避免背着“丫鬟命”。而对数据库行业而言,刘松判断AI会成为云+全球化+开源以外的第四足,将来不仅会重新改写数据库厂商的估值,也会重塑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信通院发布的《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显示,过去一年,中国的数据库厂商减少了64家,竞争在加剧,面对Oracle等传统巨头,PingCAP拒绝做简单的平替,而是希望靠产品力和生态胜出。而经过十年打磨,PingCAP的产品无论在国内还是全球,都得到了验证。不仅在国内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也在海外市场的商业化方面获得巨大突破。近日,刘松接受了「创·问」编辑部的采访,谈到了他对数据库与AI融合的趋势判断,也分享了PingCAP如何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走出了一条高度本地化的出海之路。如果说上一代互联网公司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运用技术的方式,那刘松希望PingCAP能塑造一种新的公司范式——成为世界上最好且最受尊敬的基础软件公司。🛋️【本期嘉宾】刘松,PingCAP副总裁。曾担任Oracle(甲骨文)大中国区技术战略部总经理,负责推动Oracle在中国市场的技术战略布局。后来加入阿里云,担任副总裁一职。在阿里云期间,他负责云计算生态构建、智库合作、人才培养计划等工作。如今,刘松担任PingCAP副总裁,先后负责拓展 Global Marketing及中国业务增长。🎙️【本期主播】Connie,华创资本市场负责人⏳【时间线】00:02:35 互联网原教旨主义者:AI是互联网技术的延伸00:18:39 大模型的隐喻:“弑父”与“丫鬟命”00:27:14 AI最大的变革:从数据驱动走向认知革命00:34:30 数据库的变化:未来一定是面向Agent00:40:12 未来五年最值得期待的目标:AI能让中国人不加班00:54:25  “传统”数据库巨头Oracle市值何以突破7000亿01:02:24 数据库新兴厂商VS 传统巨头,就像电车VS油车01:11:08 PingCAP最看家的本事,有七成是中国市场的客户教会的01:26:18 出海这件事,为何选择大于努力01:32:55 PingCAP的企业文化:充分民主01:41:57 过去十几年,公有云始终还是新一代所有 IT 技术的集大成者01:50:08 数据库行业未来最重要的技术拐点01:55:38  AI+哪个行业还可能存在蓝海🎧【扩展收听】对话PingCAP黄东旭:AI大潮冲击下,软件公司如何顺流而上?📚【延伸阅读】创·问 | 刘奇:开源是 PingCAP 不会撕下来的标签华创资本曾领投PingCAP的B轮融资,并在其C轮融资继续跟投永远做“难而正确”的选择🪔【温馨提示】阅读每期节目完整文字稿,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
梅卡曼德机器人创始人、CEO邵天兰把创业八年的过程比作是“拼地图”,他们专注于机器人的眼、手、脑,希望通过标准化的产品适配广泛的硬件形态,从而覆盖千行百业。邵天兰称这种模式是“既要、又要、还要、也要”的过程,不仅门槛高,难度也大,但如今一路走来,梅卡曼德的产品已经在汽车、物流、重工等众多领域跨行业、规模化落地,连续四年市占率第一,成为全球“AI+机器人”领域规模最大的独角兽企业。十几年前入行时,邵天兰几乎是清华唯一一个选择去德国攻读机器人专业的人,2016年他入局成立梅卡曼德机器人,希望能够让机器人的智能再上一个台阶。2017年初,华创资本独家领投了梅卡曼德的Pre-A轮融资。在全民做机器人的今天,邵天兰用历史的后视镜回看,发现今天的机器人行业很像2015年的自动驾驶——一方面技术的突破和进步带来了非常大的希望,但另一方面,泡沫之下,很多人也会低估技术展示到大规模落地之间的门槛,从而制定出激进的时间表。所以在邵天兰看来,“比起表面海浪的噪声,我们更应该关注水下演进的潮流”,而梅卡曼德过去八年正是通过一次次打硬仗,在技术、客户、全球化等方面都打下了基础,才得以在冲向具身智能终局的过程中上了桌,并获得了一个好的位置。近日,邵天兰做客「牛白丁」,和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海燕一起回顾了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对比了自动驾驶行业的技术演进,并畅想了未来机器人如何走入千家万户。本期节目中,你将听到一家独角兽企业的成长轨迹,以及在冲向具身智能终局的过程中如何上桌的路径。🛋️【本期嘉宾】邵天兰,梅卡曼德机器人创始人、CEO🎙️【本期主播】吴海燕,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时间线】00:06:43 机器人行业趋势:逐渐被学计算机的人“绑架”00:13:53 今天机器人行业的进展相当于十年前的自动驾驶00:23:13 创业拼地图:如何用标准化、通用化的产品覆盖千行百业00:31:49 成立之初就做全球化,不主动打出去就会被攻进来00:46:44 创业致命题——很多人会低估技术展示到大规模落地之间的门槛00:53:06 养孩子VS机器人养老,指望谁更靠谱01:01:46 创业八年,在冲向具身智能终局的路上先上桌📚【延伸阅读】创·问|梅卡曼德机器人邵天兰:AI大模型让万亿工业市场更平坦2017年初,华创资本独家领投了梅卡曼德的Pre-A轮融资🪔【温馨提示】阅读每期节目完整文字稿,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
从Google Glass 到 Ray-Ban Meta,过去十余年时间里,智能眼镜这个赛道总是反复重启,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新晋玩家,对于下一代智能终端入口的想象和争夺从未停止。直到 2024 年,Ray-Ban Meta 的爆火才真正改变了行业叙事。这是一款 Meta 联合雷朋推出的智能眼镜,作为第一款真正跑通“AI+穿戴设备”的产品,目前出货量已超过200万台。而不久前,Meta 还宣布将为盲人或低视力用户提供更便捷的辅助服务。此外,近日的2025 Google I/O 全球开发者大会上,Google携手XREAL,重磅发布了全球首款Android XR平台旗舰眼镜——Project Aura ,标志着AR正式跨入“安卓时刻”;而苹果也计划于2026年底正式推出首款AI智能眼镜。尽管行业总是起起伏伏,但华创资本一直对这一赛道保持着关注,并先后投资了 XREAL 和 Even:前者连续三年稳居全球AR市场份额第一名,后者在成立的一年半时间内,就已经完成多轮融资。在和智能眼镜领域的创业者交流时,我们发现了哪些趋势?遇到哪些有意思的人和事儿,并且更新了哪些行业认知?我们希望把一些阶段性的观察和思考用声音的方式留存,放进《声音备忘录》里,记录投资过程里的难忘和难得,也希望这期节目能带给你一些启发。🛋️【本期分享】张金,华创资本投资人🎙️【本期主持人】Connie,华创资本市场负责人💡节目中具体聊了哪些关键问题:Ray-Ban Meta的成功密码 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关注? 是否真的改变了行业格局? 怎样让AI真正落地?盘点智能眼镜的三大门派和行业“先驱” 从Google Glass 到Ray-Ban Meta,从企业端到消费级市场,赛道虽然烧钱,但谁都不想缺席百镜大战,竞的是什么? 渠道与技术的重要性 价格不能太离谱 垂类场景的切入 破圈效应的推动大模型助推下,AI眼镜从“边缘产品”变成“资本热点” Even嗅觉灵敏,把握住了AI+穿戴的变化 巨头卷生态闭环 创业公司卷垂类场景 智能眼镜不是一场“单打独斗”,而是“品牌 × 技术 × 渠道”的混合拳,缺一不可夹缝中生存:创业公司如何杀出重围? 不可能一个王者,市场空间大,每个品牌都有机会获得用户 找细分场景:只为一个用户群解决一个“痛点” 产品模块化:不做重产线,做“组装式创造” 用AI性格建立用户粘性:未来最强的壁垒,不是技术,而是你跟它之间的关系未来趋势与挑战 隐私担忧:摄像头与麦克风引发“被偷拍”的焦虑,需要技术与法规配合化解 技术瓶颈:续航、重量、佩戴舒适度、显示清晰度仍有待突破 用户教育:要从“好奇”变成“天天戴”⏳【时间线】00:05:59 小科普:智能眼镜三大门派及其发展史00:16:23 眼镜这个行业,说白了非常“地推型”00:26:51 智能眼镜出货量达到多少台,才能实现“iPhone 时刻”00:32:48 华创投资Even背后的故事00:40:19 打工人幻想:未来眼镜可以替我们上班吗?00:48:33 创业公司如何在巨头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01:01:03 千人千面:智能眼镜的创业者如何找到自己的细分场景01:11:51 作为投资人,未来会关注哪些AI创业公司?🪔【温馨提示】阅读每期节目完整文字稿,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
如果在软件行业发展的坐标轴上划出一个分野点,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海燕认为是2021年。因为这一年,不仅是软件行业估值的高点,也是行业最受资本追捧的一年。因此,她把软件公司分为两类:一类是 2021 年融到了很多钱的公司,一类则是 2021 年没有融到钱的公司。这之后,两类公司都不可避免地遭遇挑战,但困难的程度和路径选择却截然不同。华创派企业 PingCAP 就属于 2021 年融资成功的阵营。那个时候他们对未来的宏观形势有所预判,得以抓住机会加速了全球化的布局。作为一家企业级开源分布式数据库厂商,PingCAP服务的客户如今已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创立的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 TiDB,能持续帮助企业最大化发挥数据价值。随着 AI 浪潮的来临,数据价值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这股大潮的影响远不止于此,AI 将如何深刻改变企业软件的交互方式与产品形态?基础软件在 AI 时代又该实现哪些自我革新和进化?近日,PingCAP 联合创始人兼 CTO 黄东旭做客「牛白丁」,与吴海燕一起探讨了AI大潮冲击下,软件公司该如何顺流而上,发挥出自己独特的行业价值。🛋️【本期嘉宾】黄东旭, PingCAP 联合创始人兼 CTO🎙️【本期主播】吴海燕,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时间线】 01:06  华创投资 PingCAP ——“云”上的决定 06:58  2021年软件公司的分野:一类是融到很多钱,一类是没有融到钱 16:00  AI 大模型到来,软件行业真正站在了大时代的门口 26:05  AI 不仅打破了SaaS 的藩篱,还打破了人的思维局限 35:32  Agent不是用来替代软件,而是会变成软件机制的一部分 48:24  AI 不会抛弃软件的形态,而是让它面向用户端更简单 50:58  数据是企业未来最大的护城河 📚【延伸阅读】创·问 | 刘奇:开源是 PingCAP 不会撕下来的标签华创资本曾领投PingCAP的B轮融资,并在其C轮融资继续跟投永远做“难而正确”的选择🪔【温馨提示】阅读每期节目完整文字稿,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
近日,「创·问」编辑部与梅卡曼德机器人商务与市场VP徐婷婷进行了一次交流。梅卡曼德是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落地案例最多、融资额最高的企业之一。其自研的机器人AI大脑+3D视觉产品已经在汽车、物流、重工等众多领域跨行业、规模化落地,全球落地台数15000+,连续四年市占率第一。梅卡曼德已形成基于3D相机+自研AI算法+软件平台的机器人“眼+脑”标准产品及通用组件,广泛应用于多种工业制造及物流典型场景,并逐渐延伸至服务业及家用场景。华创资本早在2017年初独家领投了梅卡曼德的Pre-A轮融资。今天,梅卡曼德的业务已经覆盖了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个来自中国,硬核、垂直、ToB的品牌,投身到全球主流市场的竞争中时,如何塑造出被海外市场认可的品牌形象?徐婷婷在对话中分享了她对此的思考和方法论。🛋️【本期嘉宾】徐婷婷,梅卡曼德机器人商务与市场VP。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并同时获得了心理与认知科学双学位。2018年入选中关村U30;2024年入选福布斯中国·出海全球化全球领军人物。🎙️【本期主持人】华创资本「创·问」编辑部:Connie、李佳📚【延伸阅读】创·问|梅卡曼德机器人邵天兰:AI大模型让万亿工业市场更平坦 🪔【温馨提示】阅读每期节目完整文字稿,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
自 2022 年年中开始,沿着生成式 AI 技术迭代的脉络,华创资本累计交流了数百个创业项目和团队,在AI技术、应用和场景的早期,就下注并支持了多家正在用技术重新定义可能性的新锐创业公司,并且还在持续关注更多机会。在和AI领域的创业者交流时,我们发现了哪些趋势?遇到哪些有意思的人和事儿,并且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希望把一些阶段性的观察和思考用声音的方式留存,放进《声音备忘录》里,记录投资过程里的难忘和难得。在上一期AGI系列的节目中,我们与火星电波创始人橘子探讨了《不给呼兰“留活路”的DeepSeek,如何重塑技术信仰?》这一话题,由此引发我们对于AI时代,内容平台有哪些变与不变进行了深度思考和讨论——内容平台将如何演变?工具价值怎样被重估?内容创作者是会被取代还是转换为新的角色?无论你面对这波巨大的AI变革感到兴奋还是担忧,希望这期节目能带给你一些启发。如果对相关话题感兴趣,正在创业或者打算在AI领域创业的你,欢迎联系我们进行交流。(候晓雯📧:xiaowenhou@cgcvc.com)🛋️【本期分享】候晓雯(Vivienne),华创资本投资人🎙️【本期主持人】Connie,华创资本市场负责人💡节目中,对于“AI时代,内容平台的十大变革与不变”这一话题的核心观点:创作者的新角色 创意为王,技术为辅:AI降低了创作门槛,但选题敏锐度、叙事张力和独特内容气质成为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可以被AI取代,灵感和视角却无法复制。 从生产者到策展人:创作者角色正在转变,不再负责完整生产链路,而是专注于创意方向和内容策划,将技术性工作交给AI,形成"脱水后的竞争"。平台的进化路径 平台参与内容再创作:未来平台不再只是分发者,而是内容的二次创作者,根据用户场景需求和风格偏好对内容进行智能转化,如将播客转为文字摘要。 垂类内容的新机遇:在特定垂类内容(如二次元)供给稀缺的领域,新平台有机会满足这些群体的需求,前提是这些需求足够独特且需要专属交互方式。消费体验的重构 消费者决定内容形式:内容形式不再由创作者决定,而是由消费者根据场景和偏好来选择,平台利用AI实现这种转换,彻底重塑内容消费权力结构。 主角型内容平台崛起:围绕个人构建的高度个性化内容平台将出现,所有内容都与用户高度相关,提供前所未有的情感共鸣度,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恋需求。技术与商业的新格局 模态成本崩塌:视频、游戏、软件等内容模态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个人创作者能以"写文章"的效率生产复杂内容,一天一个作品不再是神话。 工具价值重估:尽管平台有更大商业想象空间,但作为供给侧升级的自然产物,优质AI创作工具同样重要,关键在于如何融入创作者工作流或服务新兴创作群体。未来展望 技术是最核心变量:不同模态技术(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的成熟度是决定内容生态变革的关键,直接影响内容生产方式和供给效率。 内容茧房与创作突破的角力:AI时代将见证两种力量的角逐:创作者借助技术突破表达边界的可能性,与内容在算法扶持下向下兼容的诱惑和个性化茧房。AI不会终结内容创作者,而是重新定义了创作的本质。在这场技术革命中,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谁能操控工具,而在于谁能提供独特视角和情感共鸣。⏳【时间线】00:01:46 创作者焦虑:AI要取代我了吗?00:11:14  现有内容平台的结构性问题分析,以及AI技术能带来哪些新机会?00:20:53 AI时代的创作工具:如何利用大模型提高创作效率?00:27:45  消费者权力结构调整,内容形式将由消费者决定00:38:36 用户在平台消费内容时,也在寻求情感共鸣00:43:41 若AI来构建主角型内容平台,一定是高度个性化00:51:26  中国AI工具创业者面临的商业化挑战01:02:59  技术作为核心变量,如何影响内容生态以及创作者边界🪔【温馨提示】阅读每期节目完整文字稿,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
本期内容来自「创·问」编辑部与衡⽯科技创始⼈& CEO刘诚忠最近的一次交流。衡⽯科技创新性定义下一代的搭载指标和 AI 能力的企业级 BI PaaS,专注赋能全行业的企业软件 SaaS 厂商敏捷构建数据智能。华创资本为衡石科技天使轮投资方,并在之后对公司持续加注。2024年3月,衡石就已经完成DeepSeek V1的适配,并正式将 ChatBI 投入商业场景。DeepSeek 为代表的AI技术变革会给BI行业带来哪些新的变化? SaaS 投资逻辑、产品形态、商业模式会如何重塑?企业软件的价值会被放大,还是逐渐边缘化?我们截取了对话中刘诚忠对此的思考和观点,希望呈现不同创业者的视角。🛋️【本期嘉宾】刘诚忠,衡⽯科技创始⼈& CEO。2008年毕业于北航计算机系,拥有多年⾼科技企业⼯作经验,历任 VMware Core Networking 组⾼级⼯程师、秒针⼤数据研发经理、明略科技创始合伙⼈,是国内最早⼀批⼤数据分析的创新实践者。2016 年创⽴衡⽯科技,专注企业级 BI 领域。🪔【温馨提示】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完整对话内容,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
不久前,火星电波创始人、CEO橘子用 DeepSeek写了一段模仿呼兰风格的脱口秀,呼兰本人看过后直呼:“哎呀,不给我们人类留活路啊!”这次 DeepSeek带来的惊喜创作体验,让橘子意识到未来的内容可能不再由创作者来决定形式,而是由消费者来决定。除了能写段子外,DeepSeek在文学创作、吵架骂人,甚至算命等方面展现出的能力,使其口碑在普通用户之间持续发酵,成为春节期间最为“破圈”的事件。而在此期间,华创派企业硅基流动也承接住了DeepSeek的第一波流量。近期,硅基流动的大模型云服务平台 SiliconCloud首发上线基于华为云昇腾云的满血版 DeepSeek-R1 & V3,率先走通在国产芯片部署 DeepSeek 模型的路径,大幅提升了基于国产芯片的大模型推理速度及实际算力利用率,显著降低模型推理时间与成本,获得持平全球高端 GPU 部署模型的效果。DeepSeek引发的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让不少AI从业者相信2025年将会是“AGI(通用人工智能)元年”。自称为“降临派”的橘子,在公众号连续发布了多篇对于DeepSeek的观察分析,近日他做客「牛白丁」,和华创资本投资人候晓雯一起探讨了DeepSeek在创投圈、用户中,甚至是海外的火爆现象和原因。在“技术依然是最大变量”的时代,身处其中的创业者要如何应对?又能抓住哪些机遇?DeepSeek开年的这一“国运级”事件,让我们更加相信,开源推理模型的活跃,未来势必会推动 AI Agent 的落地,并催生更多 AI-Native 应用诞生的机会,也欢迎持续关注「牛白丁」AGI系列的相关话题。🛋️【本期嘉宾】橘子,火星电波创始人、CEO,「橘子汽水铺」主理人🎙️【本期主播】候晓雯,华创资本投资人⏳【时间线】01:20 AI从业者对于 DeepSeek 的使用体验05:54 DeepSeek 五点就下班,薪资高到字节都挖不到人13:49 DeepSeek破圈:本质还是技术解锁了更多场景23:10 呼兰看到DeepSeek写的段子:不给人类留活路了!28:12 AI带来的改变:内容不再由创作者来决定形式,而是由消费者来决定34:10 不少AI圈的人信心满满:2025年就是“AGI元年”40:58 硅基流动第一波承接住了DeepSeek的流量🪔【温馨提示】阅读每期节目完整文字稿,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
不久前,亚马逊云科技2024 re:Invent 大会推出了一系列技术发布,其中在生成式AI领域,推出了Amazon Nova系列基础模型。不只是亚马逊云科技,苹果、微软、谷歌和 Meta 等科技巨头也都布局了自己的基础大模型,而在国内,字节跳动、阿里巴巴和腾讯都在不断下注。在大模型这场军备竞赛如此激烈的今天,为何巨头们还是要纷纷下场,继续投入基础大模型?如果自研芯片,如何绕开CUDA做出自己的差异化?而大模型应用的落地绕不开云计算,这会给云服务厂商带来哪些机会和挑战?近日,亚马逊云科技初创生态解决方案架构师经理姚远做客「牛白丁」,和华创资本创始合伙人熊伟铭、津津乐道创始人朱峰一起探讨了以上话题。此外,经过了“百模大战”后,AI应用加速落地,几位嘉宾一致认为中国的创业者,不能只是盯中国开发者人群,也要看海外市场。除了分享他们各自视角的观察外,具体到出海过程中,如何借助海外公司的资源和渠道、如何搭建国际化团队、克服文化隔阂等方面,嘉宾们也给出了建议。🛋️【本期嘉宾】姚远,亚马逊云科技初创生态解决方案架构师经理熊伟铭,华创资本创始合伙人🎙️【本期主播】朱峰,「津津乐道」创始人⏳【时间线】00:06:25 为什么亚马逊云科技等巨头都开始做自己的大模型00:15:42 做芯片最大的挑战:如何绕开CUDA00:26:13 中美AI生态的不同00:32:21 中国创业者出海,要在团队层面考虑国际化00:37:59 AI对云服务厂商的机会和挑战?00:43:23 2025年AI会有哪些重大突破00:50:07 “AI 时代掀桌子”的方式——做硬件🪔【温馨提示】阅读每期节目完整文字稿,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演员王星在泰国遭遇电诈园区诈骗及人口贩卖的事件,继缅北之后,缅泰边境的“妙瓦底”成为关注焦点。谈及电信诈骗,人们往往误以为那是专属老年人的陷阱,然而真相并非如此。从宝妈日常、爱车车主到航空旅程,乃至电商消费的点点滴滴,各类日常数据皆已成为不法黑产窥视的目标。一个精心编织、专为你量身定制的电诈骗局,或许已悄无声息地潜伏在你身边。更令人警惕的是,诈骗手段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话或短信,随着AIGC(智能内容生成)、DFL(深度伪造技术)及远程操控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通讯应用都可能摇身一变成为AI欺诈的“利器”。屏幕另一端,那张熟悉的面孔,那声亲切的呼喊,可能都是诈骗分子为“圈钱”精心打造的幻象。此前,华创派企业同盾科技曾做客我们的播客节目,我们今天特地重新推送这期播客及文字,希望让大家了解AI技术在反欺诈领域的深度应用,以此识别诈骗背后的套路,谨防上当。🛋️【本期嘉宾】马骏驱(Jackal Ma) 同盾科技联合创始人、合伙人,工信部、发改委等多个国家部委顾问,曾参与浦发银行、深发展、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平安等众多大型企业的咨询与变革项目。历任IBM、加拿大皇家银行技术规划部主管、香港八达通系统总架构师。曾出任Teledata(新加坡)、博雅思(香港)、Edify/Aspect(美国)、AXA(法国)、ThreatMetrix等企业高管。汪华峰 同盾科技副总裁吴海燕 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本期主播】津津乐道创始人朱峰科技乱炖主播某高老师⏳【时间轴】拙劣套路筛漏斗,广普口音的东城区警察局电信诈骗里面的各种“盘”:杀猪盘、杀鸟盘、杀鱼盘电信诈骗很猖獗,聪明人也会上当电信诈骗O2O:2020 年电信欺诈和金融诈骗金额比 2019 年上升了几十倍瑞丽姐告国门疫情告急背后:中缅联手打击电信诈骗接到96110电话不要挂魔高,还是道高?反诈“王家卫”的创业故事【温馨提示】阅读每期节目完整文字稿,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
不久前,作为全球最大的AR眼镜制造商,XREAL与Google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Android XR生态建设。XREAL成立于 2017 年,先后进入中、美、日、韩、英、西、德等多个国家和市场,如今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消费级 AR 眼镜研发、设计和制造公司。XREAL 在探索消费级 AR 之路上开创了多项行业核心创新,包括全球领先的自研空间感知算法和光学引擎。XREAL 首创将 AR 眼镜与现有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游戏机、个人电脑、智能汽车等)连接的概念,并是首个推出消费者可以日常佩戴的,超轻时尚设计的 AR 眼镜公司。华创资本曾领投XREAL的A轮融资,并在后续多轮融资中持续加注。近日,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与「科技公寓」进行了一场直播对话,「牛白丁」已获得音频转载授权。📖徐驰在直播中的精彩观点: AI眼镜是下一个人机交互的终端,类似于移动互联网的历史级机会。虽然目前行业初期发展缓慢,但从长期看,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赛道。 成功的AI眼镜必须具备多模态、个性化和记忆能力。当前市场火热,但很多玩家只是在追逐流量,缺乏技术积累。 大模型占70%的决定性作用,硬件研发投入占30%,两者需深度融合。 AI眼镜的重点是让用户体验达到“用得住”的水平,而不是单纯依赖时尚或功能堆叠。 短期内AI眼镜的普及速度可能快于AR眼镜,但两者最终会共存,并为用户教育和市场铺路。 产品和体验的优化将决定市场成败,抢跑没有意义,跑对方向才是关键。 最近两年因为没有特别新的热点,大家都在寄希望于AI眼镜的成功。 Meta Rayban本质上是一个时尚单品,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消费电子产品。消费电子产品的逻辑是通过功能提升用户的体验,而时尚单品则更多是迎合当下潮流。📚【延伸阅读】创·问|XREAL徐驰:在一条地狱难度的赛道创业,我们如何做成全球第一【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
今年美国大选前夕,特朗普接受了播客节目《The Joe Rogan Experience》长达三个小时的访谈。这是美国最顶流的播客节目,每期播放量达百万~千万,主持人Joe Rogan 拥有1.8亿粉丝,其中大部分是男性听众。大选前,除了爆火的特朗普访谈外,万斯和马斯克在内的多位共和党重要人物也都上了这档播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选民的投票决定。由于播客在美国大选中展现出的影响力,2024年甚至被称为“播客大选元年”。此外,在商业领域,马斯克、扎克·伯格、比尔·盖茨、黄仁勋等都频繁上过播客节目,探讨过关于科技、AI、投资、未来等话题。这些内容也是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们最想通过播客获取的信息。喜马拉雅曾发布《2024年播客行业报告》,其中提到对于商业与财经类的播客节目,高收入人群的收听频次和意愿远高于其他群体,他们对艺术与科技内容也非常感兴趣,这也和“企业管理者也是信息捕猎者”的角色特征相符。通过广泛、多元、丰富的话题,打破信息的壁垒,传递知识和经验的价值,这正是2024年,「牛白丁」努力做的事情。过去这一年,我们的11期节目中,既有从新质生产力出发的AIGC、具身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也拓展了投资、卫星、出海、消费等有趣有料的话题,嘉宾中的创业者、投资人、专家学者,都一一提供了他们来自一线的鲜活经验、深刻洞察和理性思考。此外,我们今年的几期华创派嘉宾,刚好对应了创业的不同阶段:从00后的新锐创业者,到引领行业的企业家,再到卖掉公司步入下一阶段的创始人。如果把创业比作一场马拉松,希望这些正处于不同赛段的创业者,能给听众带去借鉴和启发。这也是作为一家早期投资机构,我们想借助「牛白丁」这样的播客内容,持续开放,探索更多可能——连接的不只是创业和投资,还有创业路上的感受和体悟。在做这次盘点时,我们还惊喜发现,2024年最受欢迎的三期节目中,有一期“中东淘金”的节目其实录制于2023年,这种长尾效应正是播客的吸引力所在,它能在注意力稀缺的今天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和投资一样展现出长期的价值。感谢所有听众2024年为「牛白丁」所付出的时间,新的一年,我们继续传递有趣有益的内容。🪔【温馨提示】阅读每期节目完整文字稿,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
具身智能领域正处在一个存在许多非共识的早期发展阶段。在智能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具身智能正成为一片备受瞩目的蓝海。作为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核心领域之一,具身智能从机器人交互、感知能力到认知进化,拓展了未来科技的边界,也带来了广阔的创业机遇。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前沿领域,让更多业内人士通过观点的碰撞来对该领域有更深刻的认知,12月14日,华创资本携手深圳科创学院、Acora、北大创新学社、宾大工学院校友会、36氪创变者俱乐部,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具身智能的现状与未来”的「创·享」线下论坛。在圆桌讨论“具身智能技术发展&创投经验”这一环节中,来自具身智能行业的投资人、企业代表、学术力量、创业者等,从不同的视角分享了具身智能的趋势、人才、软硬件等话题。🎙️【本期主持人】张智超,华创资本投资人🛋️【本期嘉宾】殷鹏,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NASA火星登陆项目高级顾问廖铉泓,本末科技机器人技术总监莫磊,智平方战略负责人⏳【时间线】00:52 厘清概念:什么是具身智能?07:57 从商业角度看具身智能,存在哪些机会和挑战?18:12 创投圈对于真正意义上具身智能公司的界定26:51 越是行业变化时,越是孕育机会的时候30:52 华创在自动驾驶行业早期为何投资文远知行?40:16 软件方面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50:20 未来当硬件不再是壁垒时,如何构建自己的竞争力?🪔【温馨提示】阅读每期节目完整文字稿,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直到今天,欧逸柔所处的状态。2016年,服装设计师欧逸柔创立了专为亚洲女性设计的运动服饰品牌 MAIA ACTIVE 。2019年时,公司获得华创资本领投的近亿元人民币融资。直到2023年,MAIA ACTIVE的业务被安踏收购,成为截至到目前安踏集团收购的唯一中国品牌。卸下创始人、董事长、公司一号位角色的欧逸柔,开始去解人生的其他命题。在早已过了那个烈火烹油的创业时代的今天,这样的故事结局看上去似乎幸运、圆满。但身处其中的人却不免有新的迷茫和困惑。有的时候,或许财富也不足以给出所有答案,熨平所有伤疤。欧逸柔总结创业这八年:“做了一个让自己骄傲的品牌,组建了一支很棒的团队,收获了非常多宝贵的经验,也有一个不错的终局。但与此同时,也有遗憾,错过了很多人生不可重复的一些时间,以及迷失了自我。”这是创业不可避免要承受的代价,身为女性创业者,欧逸柔又主动或被动给自己上了层枷锁。她出生在中国台湾,接受过大陆、美国的多元教育,能看到母亲那一代就身处的女性困境,也知道自己要打破并非易事。以至于她现在避免给女儿讲“被王子拯救”的童话故事,因为在她的人生信条里,想要的,都要靠自己争取。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机会,也要想尽办法达成。早在2020年,「创·问」编辑部就与 MAIA ACTIVE 有过一次对话,那时候,创始团队希望能做一个亚洲女性消费者挚爱的品牌,让她们享受"It's good to be me"。后来的发展中,凭借产品力、品牌力和渠道三大差异化优势,MAIA ACTIVE 在激烈的消费品牌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卖给安踏之前,MAIA ACTIVE 已成为体量最大的中国女性运动品牌。不久前,lululemon 创始人 Chip Wilson 访问中国时去到了 MAIA ACTIVE 的门店,他称赞品牌最大的优势就是更加理解亚洲女性的需求,了解亚洲女性对版型、材质、颜色的喜好,“有潜力和机会成为瑜伽服饰行业的领导者。”如今,曾经作为华创派的 MAIA ACTIVE 已经开启了另一个篇章,作为一手创立公司的创始人,在拉开时间和身份的维度后,会如何总结成功、反思失误?又有哪些新的人生探索?这也是华创和欧逸柔开启这场对话的缘由。希望这些剖析和觉察,能给更多创业者带去对照和启发。🛋️【本期嘉宾】MAIA ACTIVE 创始人欧逸柔( Lisa )🎙️【本期主播】华创资本投资人魏绪(萧萧)⏳【时间线】00:03:33 创立MAIA之前,在美国时尚界的三段经历00:11:54 创业初期招人,直接给到CEO title00:22:11 创业过程中的很多决策没有绝对的对错00:31:26 如何下定决心把公司卖给了安踏00:37:54 创业最后悔的事情是融钱太多00:47:38 卖掉公司后,为什么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分给员工01:01:16 身为女性创业者,无法打破的困境和枷锁01:01:53 MAIA 为何能成为体量最大的中国女性运动品牌01:08:16 避免给女儿讲“被王子拯救”的故事01:30:47 在六张TS中,为何选择了华创🪔【温馨提示】阅读每期节目完整文字稿,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
近日,由华创资本与常州市电池技术协会、新能源情报局、Volta Foundation联合主办的新材料系列活动之“硅碳负极产业化的快与慢”在线下(常州)、线上同步举行,活动形式为访谈与开放讨论。硅负极材料的产业化历程已超过十年。从早期的纳米结构硅材料到最新的气相沉积硅碳复合材料,技术路线经历了至少四次重大变革。目前,市场的产业化速度和投融资规模都在迅速扩大,无论是行业领先的负极材料公司,还是新兴初创企业,都在硅基负极材料的未来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行业已进入白热化的竞争阶段。🎙️【本期主持人】孟星华,常州市电池技术协会秘书长张智超,华创资本投资人🛋️【本期嘉宾】肖哲熙,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韩晶,纽姆特技术主管工程师程亚军,河海大学新能源学院院长李兆麟,加道材料科技嘉兴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刘玉青,安徽英赛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神秘嘉宾,头部负极公司高级材料工程师神秘嘉宾,知名电池公司部门主管📰【部分议题】 Group14与Sila做出新型硅碳的创新原点在哪里? 目前国内的产业化是跟随美国还是超越? 多孔碳原料对硅碳负极性能有多大影响? 流化床工艺的放大的难点有哪些? 学术界能否给产业界支持? 目前的产业化速度与预期相比是慢了还是快了?🪔【温馨提示】阅读每期节目完整文字稿,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
2024 年 10 月 13 日,SpaceX 公司的「星舰」火箭第五次试飞发射。此次试飞可谓相当成功,在发射约 7 分钟后,其超重型助推器成功穿越大气层、返回发射塔,被机械「筷子」牢牢夹住。星舰飞船则成功入轨并在印度洋再入溅落。不少网友都评论,星舰的此次试飞 「开启了人类太空探索的新起点」。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开发可复用火箭?SpaceX 为何能有今天的成就?近日,国内商业航天的头部企业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火箭型号副总师董锴,做客了「What's Next|科技早知道」节目,「牛白丁」已获得转载授权。蓝箭航天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民商火箭企业之一,也是全国首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唯一基于自研液体发动机实现成功入轨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华创资本在2018年以早期投资人的身份领投了蓝箭航天3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不久前的9月11日,蓝箭航天成功完成了朱雀三号可复用火箭十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的任务,这也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为将来实现大运力、低成本、高频次、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发射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10月21日,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改进型运载火箭二子级静态点火试验也圆满成功,为后续型号执行首飞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期节目中,董锴将与大家详细拆解星舰的回收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星舰试飞成功对未来航天发展的意义,以及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挑战与未来。⏳【时间线】01:19 完全可重复使用:星舰让大规模空间投放成为可能05:59 「我知道你行,没想到你这么行!」SpaceX 把星舰从 PPT 快速迭代成火箭的基础是它的制造能力15:08 不只是「筷子」夹火箭,星舰回收路上原来有这么多坎:发动机并联,冷分离 vs 热分离,发动机减速 vs 气动减速22:00 开发可复用火箭真的有必要吗?肉眼可见范围内,可回收火箭是提升投放运力最容易的路径27:14 中国航天发展史: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36:02 发动机燃料之液氧煤油 vs 液氧甲烷: 技术路线的选择都是为了匹配当时的战略需求41:25 火箭可回收的关键:发动机推力和调节、发动机多次启动、高空风修正和火箭材料55:45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星座卫星提供通讯,超重火箭负责运输🛋️【本期人物】丁教 Diane,「声动活泼」联合创始人、「科技早知道」主播董锴,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火箭型号副总师📚【知识点延伸】朱雀三号朱雀三号是中国蓝箭航天开发的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中国首款不锈钢液体运载火箭。动力系统采用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天鹊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2024 年 9 月 11 日,朱雀三号 VTVL-1 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箭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SpaceXSpaceX 是一家由埃隆·马斯克于 2002 年创立的美国私营航天公司,致力于降低航天成本、发展太空运输和探索技术,最终目标是使人类能够在多个星球上居住。SpaceX 在商业航天领域有着里程碑式的成就,如首次由私营公司将货物送上国际空间站(ISS),并成功回收和重复使用火箭。星舰星舰 (Starship) 是 SpaceX 目前正在研发的完全可重复使用的火箭系统,目标是实现星际飞行和大规模的太空运输,有效载荷100余吨,采用液氧甲烷发动机。星舰由两部分组成:一级火箭叫「超重型」(Super Heavy),用于提供发射初期的推力;二级为星舰本身,既可作为载人舱,也可以作为货物舱。星舰被设计为能够执行地球轨道任务、月球和火星任务,甚至可能用作地球内的超高速运输工具。猎鹰 9 号火箭猎鹰 9 号 (Falcon 9) 火箭是 SpaceX 的旗舰火箭,自 2010 年首飞以来,已成为公司商业发射的主力,有效载荷 22 吨。猎鹰 9 号最大的创新之一是其一级火箭的可回收设计。通过让一级火箭在完成任务后垂直降落并重复使用,SpaceX 显著降低了发射成本。猎鹰 9 号通常用于发射卫星、补给国际空间站,以及载人航天任务。其高度的可靠性使它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商业发射载具之一。猎鹰重型火箭猎鹰重型 (Falcon Heavy) 火箭是猎鹰 9 号的增强版,于 2018 年首次发射。它由三枚猎鹰 9 号的一级火箭并排组成,使其成为现役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之一,有效载荷 63 吨。猎鹰重型能将更大质量的有效载荷送入更高轨道,因此被用来执行复杂的军事和科学任务。蓝色起源蓝色起源(Blue Origin)是由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于 2000 年创立的美国私人航天公司。其愿景是推动人类进入太空并实现空间定居,通过开发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和航天技术,大幅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 新谢泼德(New Shepard) 和 新格伦(New Glenn) 是其主要开发的火箭类型。🪔【温馨提示】🎧本期音频内容由声动活泼「What's Next|科技早知道」节目制作并授权阅读每期节目完整文字稿,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华创资本」【免责声明】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法律等建议。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