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Bayt 经典文章专栏
16 Episodes
Reverse
这是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 2005 年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 (Steve Jobs' 2005 Stanford Commencement Address)。在这篇演讲中,他分享了三个来自他生活的故事:关于“串联点滴” (Connecting the Dots):乔布斯讲述了他从里德学院 (Reed College) 退学以及这个决定如何让他有机会去旁听他真正感兴趣的课程,比如书法课。当时学习的书法知识,在十年后被应用到了第一台 Macintosh 电脑的设计中,使其成为首款拥有漂亮字体的电脑 。他的感悟是:你无法在展望未来时“串联点滴”,只有在回顾过去时才能看清它们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因此,你必须相信这些“点滴”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 关于“爱与失去” (Love and Loss):他谈到了自己在 20 岁时创办苹果公司,但在 30 岁时却被自己创办的公司解雇了。这次失败让他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发现自己仍然热爱他所做的事情。被解雇反而让他卸下了“成功”的重担,重新获得了“初学者”的轻松,并开启了他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创办了 NeXT 和 Pixar。最终苹果收购了 NeXT,他又回到了苹果。他的感悟是:你必须找到你所热爱的东西。做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你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请继续寻找,不要停歇 。 关于“死亡” (Death):他分享了自己 17 岁时读到的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总有一天你会是对的。” 。他谈到了自己被诊断出患有胰腺癌并被告知时日无多的经历。幸运的是,这是一种罕见的、可通过手术治愈的癌症。这次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死亡”是生命中最好的发明,是生命的“变革推动者” 。他的感悟是: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去过别人的生活。要“有勇气去追随你的内心和直觉” 。最后,他引用了《全球概览》(The Whole Earth Catalog) 停刊号封底的一句话作为对毕业生的祝愿:“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Paul Graham 被誉为“硅谷创业精神的思想导师”,其文字影响了一整代创业者与程序员。他是一位英国出生的计算机科学家、企业家、散文家,也是著名创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YC)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早期研究 Lisp 语言,并开发了知名方言 Viaweb(后被 Yahoo 收购,成为 Yahoo Store),是最早的网页应用之一。作为 YC 的核心人物,他资助并指导了包括 Airbnb、Dropbox、Stripe 在内的数百家初创公司。他也是名作《黑客与画家》的作者。这篇文章是 Paul Graham (保罗·格雷厄姆) 在2021年2月写的一篇自述性文章,回顾了他从青年时期到当时所投入过的主要工作。 早期的兴趣(写作与编程): 他从大学前就开始了两项主要工作:写作(当时是短篇小说)和编程。他讲述了自己早期在IBM 1401和TRS-80微型计算机上的编程经历,包括编写简单游戏和文字处理器。 大学与AI的幻灭: 他上大学本想学习哲学,但发现其枯燥,于是转向了当时热门的人工智能(AI)。为此他深入学习了Lisp语言,这段经历极大地开阔了他对程序的认知。但在读研期间,他逐渐意识到当时学术界的AI研究是一个“骗局”(hoax)。 职业转折点(在线写作): 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开始在互联网上发表散文。在当时,这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不像在《纽约客》等知名出版物上发表),但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全新的、未被充分开发的领域。 核心主题(从事“不负盛名”的工作): 作者发现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显著模式是,他总是被那些“不负盛名”(unprestigious)的工作所吸引。他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因为这能保证他不是出于“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这种错误动机在工作。他列举的例子包括: Viaweb: 与Robert Morris共同创办的Viaweb(世界上第一个SaaS公司,后被雅虎收购成为Yahoo Store),在当时被认为是个“蹩脚的小点子”。 Y Combinator: 创办YC时,其模式也与当时主流VC格格不入。 Lisp语言: 尽管在学术上受人尊敬,但在当时被认为已过时。 在线散文: 如前所述,在当时被视为不严肃。 其他工作: 他还简要提及了创办 Y Combinator 和 Hacker News (HN) 的经历,以及离开YC时的感受。
Paul Graham 被誉为“硅谷创业精神的思想导师”,其文字影响了一整代创业者与程序员。他是一位英国出生的计算机科学家、企业家、散文家,也是著名创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YC)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早期研究 Lisp 语言,并开发了知名方言 Viaweb(后被 Yahoo 收购,成为 Yahoo Store),是最早的网页应用之一。作为 YC 的核心人物,他资助并指导了包括 Airbnb、Dropbox、Stripe 在内的数百家初创公司。他也是名作《黑客与画家》的作者。这篇文章是 Paul Graham 探讨“当新手(noob)”的价值。普遍的“新手感”: PG 开头承认,他原以为年纪大了就会无所不知,但事实是,他时常感觉自己像个“新手”(noob)。无论是在了解一个新领域的创业公司、阅读一本深奥的书,还是访问一个陌生的国家时,他总有这种“搞不清楚状况”的感觉。 “新手感”的悖论: 尽管“当新手”的感觉很糟糕,这个词也不是赞美,但作者发现了一个鼓舞人心的事实:你在“局部”越感觉自己像个新手,你在“全局”上就越不是个新手。 换句话说,这种不适感恰恰是你在学习和拓宽边界的证明。例如,待在母国会很舒适,但搬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会让你处处感觉像个新手,可后者的认知(全局)显然提升了。因此,“新手感”与“实际的无知”是负相关的。 厌恶“新手感”的起源: 人们讨厌这种感觉是出于进化的本能。这种感觉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愚蠢”,二是“接触新事物”。在人类漫长的狩猎采集生活中,环境变化缓慢,大脑的指令是“快点搞懂(已有的问题)”,而不是去探索新问题。 类比“饥饿感”: 他将这种厌恶感类比为“饥饿感”。在食物稀缺的时代,饥饿感是生存必需的;但在食物过剩的今天,这种本能反而会误导我们(导致过度饮食)。同理,在知识和环境快速迭代的现代社会,那种“讨厌当新手”的本能也过时了。 结论: 尽管感觉不愉快,甚至可能招来嘲笑,但你越是感觉自己像个新手,情况就越好。这证明你正在不断学习新事物,而不是停留在舒适区。原文链接:https://www.paulgraham.com/noob.html
Marc Andreessen 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投资人和程序员,曾共同开发世界上第一款广泛使用的网页浏览器 Mosaic,并创办了 Netscape 公司。后来,他与 Ben Horowitz 一起创立了硅谷顶级风投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简称 a16z),投资了包括 Facebook、Airbnb、Coinbase 在内的多家知名科技公司。他以远见卓识和对互联网、软件、加密技术的深刻洞察著称,常被视为推动硅谷创新文化的重要人物之一。这篇文章由 Marc Andreessen 写于2007年,介绍了自己的生产力指南,许多建议都是反直觉的,但引人思考。
拉里·埃里森(甲骨文公司联合创始人)的演讲核心是鼓励毕业生们去追寻自己内心的梦想,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望中,并勇于挑战现状。 不要活在别人的期望中埃里森分享了他早年的经历。他周围的每个人(家人、老师、女友)都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他也曾将这个梦想当作自己的梦想。但他最终意识到自己对医学毫无兴趣,也无法强迫自己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 寻找你自己的道路与激情他21岁时辍学,搬到了伯克利。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如在内华达山脉担任登山向导)和一份有趣且能支付账单的工作(计算机编程)。 接受真实的自己他的第一任妻子因为他“缺乏抱负”(比如他想买一条帆船而不是更努力地工作)而与他离婚。这个时刻让他彻底明白:“他的梦想和别人的梦想是不同的。他再也不会将二者混淆。” 他学会了接受自己,而不是失望于未能成为别人期望中的人。 敢于质疑“专家”和现状埃里森创办甲骨文(Oracle)是基于一个“疯狂的想法”——构建世界上第一个关系数据库。当时所有的“专家”都认为这在技术上不可能实现或没有实用价值。他告诉毕业生:“当人们开始说你疯了的时候,你可能正处在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创新的边缘。” 金钱不是最终目的他分享了好友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故事。在苹果公司濒临破产时,埃里森提议出钱帮乔布斯买回苹果,但乔布斯拒绝了。乔布斯告诉他:“你不需要更多钱了”,并坚持要通过自己的方式(让苹果收购NeXT)重返公司,因为他需要“站在道德高地”上,而不是为了钱。埃里森强调,当财富达到一定程度后,它就不再是动力。 寻找使命与激情他引用弗洛伊德的话,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爱与工作”。他敦促毕业生去“不断寻找,直到找到一份能点燃你激情的工作”,并投身于一项能提升自己和改善世界的“正义事业”。
Paul Graham 被誉为“硅谷创业精神的思想导师”,其文字影响了一整代创业者与程序员。他是一位英国出生的计算机科学家、企业家、散文家,也是著名创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YC)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早期研究 Lisp 语言,并开发了知名方言 Viaweb(后被 Yahoo 收购,成为 Yahoo Store),是最早的网页应用之一。作为 YC 的核心人物,他资助并指导了包括 Airbnb、Dropbox、Stripe 在内的数百家初创公司。他也是名作《黑客与画家》的作者。文章探讨了为什么关于政治和宗教的讨论往往会演变成毫无结果的激烈争论,并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你应该保持一个尽可能小的“身份认同”(Identity)。核心观点: 问题的根源是“身份” 政治和宗教等话题之所以容易引发争论,不是因为它们没有正确答案,而是因为它们很容易成为人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当一个观点成为你身份的一部分时,你就无法对其进行客观和理性的讨论。你会下意识地捍卫自己的身份,而不是探寻真相。 身份认同阻碍思考 一旦你将自己标记为“X主义者”或“Y类型的人”,你就会对任何可能与该标签相悖的观点产生敌意。这种“身份认同”会让你变得“更笨”,因为它限制了你的思想开放性。 不仅限于政治和宗教 任何话题都可能因为身份认同而变成“宗教战争”。例如,程序员对特定编程语言的忠诚、对某个运动队的支持,甚至对汽车品牌的偏好。当人们说一场讨论“变成了宗教战争”时,真正的意思是参与者开始基于身份认同来发言,而不是基于事实和逻辑。 如何拥有更好的想法?保持小我:如果你想更清晰地思考,就应该有意识地让自己身份认同中的标签尽可能少。你越少地将自己的信仰和观点与自我身份绑定,你就越能坦然地评估新信息,并根据证据改变自己的想法,而不会感到“自我”受到了攻击。 例外:以过程为导向的身份 文章提到,某些身份标签可能是例外的,例如“科学家”。成为一个“科学家”并不代表你承诺相信某个特定的结论,而是代表你承诺遵循一个探寻真相的过程(例如,根据证据调整观点)。这种身份反而是开放性的。结论你为自己贴上的标签越多,你的思想就越僵化。为了保持思想的开放和敏锐,最好的策略就是:保持你的身份认同尽可能地小。原文地址:https://www.paulgraham.com/worked.html
Paul Graham 被誉为“硅谷创业精神的思想导师”,其文字影响了一整代创业者与程序员。他是一位英国出生的计算机科学家、企业家、散文家,也是著名创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YC)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以多重身份闻名: 技术背景:早期研究 Lisp 语言,并开发了知名方言 Viaweb(后被 Yahoo 收购,成为 Yahoo Store),是最早的网页应用之一。 创业影响力:作为 YC 的核心人物,他资助并指导了包括 Airbnb、Dropbox、Stripe 在内的数百家初创公司。 思想影响力:他以简洁而深刻的英语散文著称,发表在 paulgraham.com 的文章被视为创业者的“必读经典”,主题涵盖技术创新、创业哲学、社会观察与个人成长(代表作包括《Hackers and Painters》《How to Do Great Work》)。文章总结:核心观点: 关于金钱: 人们通常认为财富是通过奢侈消费(如买昂贵物品)而失去的。然而,作者认为,大多数财富是通过糟糕的投资(bad investments)失去的,而不是过度支出。原因是:奢侈消费会触发人们对“自我放纵”的内置警报,让人感到不安。但投资(即使是坏投资)则不会,它看起来像是一种合理的资产转移,从而绕过了这个警报。 关于时间: 与金钱类似,失去时间最危险的方式不是去玩乐(fun),而是去做“假工作”(fake work)。如果你花一整天看电视(纯粹的享乐),你的警报会响起,你会感到非常糟糕。但是,如果你花一整天处理邮件或做其他看起来像“工作”但实际毫无产出的事情,你虽然也会感觉不好,但程度远低于前者。因为这些“假工作”不包含享乐,且形式上很像真工作,所以它们同样绕过了我们的警报。 结论: 在现代社会,避免享乐(自我放纵)已经不足以保护我们。最危险的陷阱是那些模仿“美德”(如投资或工作)的新行为,它们既浪费我们的时间和金钱,又不会触发我们天生或后天习得的“自我放纵”警报。最糟糕的是,这些陷阱甚至一点都不“有趣”。
Paul Graham 被誉为“硅谷创业精神的思想导师”,其文字影响了一整代创业者与程序员。他是一位英国出生的计算机科学家、企业家、散文家,也是著名创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YC)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以多重身份闻名: 技术背景: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早期研究 Lisp 语言,并开发了知名方言 Viaweb(后被 Yahoo 收购,成为 Yahoo Store),是最早的网页应用之一。 创业影响力:作为 YC 的核心人物,他资助并指导了包括 Airbnb、Dropbox、Stripe 在内的数百家初创公司。 思想影响力:他以简洁而深刻的英语散文著称,发表在 paulgraham.com 的文章被视为创业者的“必读经典”,主题涵盖技术创新、创业哲学、社会观察与个人成长(代表作包括《Hackers and Painters》《How to Do Great Work》)。文章总结:这篇文章探讨了Paul Graham在有孩子前后对生孩子的截然不同的看法和体验。核心观点: 生育前的恐惧与误解: 在有孩子之前,作者害怕成为父母,认为父母是“不酷”、乏味、循规蹈矩的。他对亲子关系的观察存在严重的“选择性偏见”——他只在公共场合(如飞机上)注意到那些吵闹的孩子和焦虑的父母,而这些情景并不能代表全貌。他基于自己淘气的童年,误认为养育孩子基本上就是“执法”。 生育后的转变: 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作者的感受发生了“化学反应般”的瞬时变化。他Dreaded(恐惧)的事情变成了Wonderful(美妙)的。他意识到自己过去从未注意到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数安静而美好的时光。这些时刻(比如一起散步或哄睡)带来了他以前很少感受到的“平静”。 意外的收获:友谊与乐趣: 他惊讶地发现,孩子是非常有趣的聊天对象,你们不仅爱他们,他们也会成为你的朋友。 玩乐的回归: 他发现和(比如)两岁的孩子玩耍,这件事在他6岁时觉得很无聊,但作为成年人却重新变得“真正有趣”。 被证实的担忧(代价):生产力下降: 拥有孩子确实会让你“效率降低”。你必须按计划工作,因为孩子有他们的时间表。 雄心可能减弱: 作者不情愿地承认,有了孩子后,你可能会“不那么雄心勃勃”。因为注意力是零和游戏,孩子会占据你头脑中的“首要位置”,而这本可能属于你的项目。 平衡与结论: 作者使用了一些“小技巧”来保持动力(比如写作时思考“我想让我的孩子知道什么”)。他反思,自己在有孩子之前拥有的大部分“自由”(比如随时来一场旅行),实际上他“从未使用过”。他总结道:“如果我计算快乐的时刻,不仅仅是潜在的快乐,而是实际的快乐时刻,那么有孩子之后比之前更多。”
本音频根据 Derek Sivers 的个人博客生成:https://sive.rs/slowDerek Sivers 是一位作家、程序员、音乐家和企业家。他最为人所知的是在 1998 年创办了 CD Baby。这原本只是他用来销售自己音乐的业余项目,但最终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独立音乐在线销售网站。2008 年,他以 2200 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了 CD Baby,并将所得款项捐赠给了一个用于音乐教育的慈善信托基金。Sivers 也是一位知名的思想家和作者,著有《Anything You Want》、《Hell Yeah or No》等多本书籍。他还是 TED 大会的常客,他的演讲视频(例如“如何发起一场运动”)获得了数千万的观看次数。他目前居住在新西兰,专注于写作和分享他的人生哲学。文章总结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我是一个思考很慢的人”(I'm a very slow thinker),摘自他的著作《Hell Yeah or No》。核心观点总结如下: Sivers 承认自己思考缓慢:当朋友说到有趣的事情或被问到深刻问题时,他通常无法立即做出反应,经常在第二天(甚至几天后)才有答案。 不介意显得“愚蠢”:他不在乎在辩论或讨论中当下是否能给出回应。他宁愿花时间深入思考,也不愿为了“赢”而仓促发言。 访谈的秘密:他承认在接受采访时,会提前一周索要问题,花几个小时写下不同角度的答案,然后在现场尽力让回答听起来像是即兴的。 “第一反应”并不可靠:他反对“第一反应最诚实”的说法。他认为第一反应通常是“过时的”——要么是你很久以前形成的旧答案,要么是基于过去的膝跳式情绪反应。 提倡深思熟虑:他倡导一种更深思熟虑、减少冲动的行事方式。即使这会给他人带来不便(比如需要等待你的答案),也没关系。他认为人们完全可以说“我不知道”,然后花时间去思考,并希望通过自己的例子向他人展示这种方式的可行性。
Paul Graham 是一位英国出生的计算机科学家、企业家、散文家,也是著名创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YC)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被誉为“硅谷创业精神的思想导师”,其文字影响了一整代创业者与程序员他以多重身份闻名: 技术背景: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早期研究 Lisp 语言,并开发了知名方言 Viaweb(后被 Yahoo 收购,成为 Yahoo Store),是最早的网页应用之一。 创业影响力:作为 YC 的核心人物,他资助并指导了包括 Airbnb、Dropbox、Stripe 在内的数百家初创公司。 思想影响力:他以简洁而深刻的英语散文著称,发表在 paulgraham.com 的文章被视为创业者的“必读经典”,主题涵盖技术创新、创业哲学、社会观察与个人成长(代表作包括《Hackers and Painters》《How to Do Great Work》)。1. “一个属于你自己的项目”有何特别 Graham 以他九岁儿子放学回家急着继续写自己故事为例,说明那种自发、投入地做一件“自己的”事,与被动做作业或职场任务有本质不同。 他称这种状态为“滑冰(skating)”式工作:轻松但高效,与“走路(walking)”式、被动完成任务的工作不同。 在这样的项目中,你会感到“警觉、活着、合适”——即便并不总是“快乐”,但你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2. 教育与“自己项目”的脱节 在成长阶段,孩子做自己喜欢的项目(如造树屋)常让人高兴;但学校教育把“兴趣/项目”与“真正的工作”区分开来,使得“玩”与“工作”被看成两类不同的事。 孩子可能没被告知:那些“玩”的东西其实可以通向真正的职业路径,比如树屋到建筑/工程。但学校的制度隐藏了这一点。 Graham 提出:如果他必须选择,他宁愿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有野心的自己项目”而不是只追好成绩,因为他在筛选创业时发现:“成绩”比不上“自己做的项目”预示未来潜力。3. 项目何为“自己的”?两种维度Graham 提出要做到“属于你自己的项目”,有以下两个维度: 主动性:你是因为自己愿意而做,而不是单纯因为别人告诉你做。 自主执行:你自己在做,而不是别人替你做。但这个维度并非完全必须,是一个渐变的尺度。他指出:主动性的界限比较锋利;自主执行则更为柔和——因为协作也可能保留“这是我的项目”的感觉。4. 自己项目与大公司/协作环境的平衡 虽然“自己做”的项目听起来像“完全独立”,但在合适的条件下,团队协作也可以保留“我的项目”感。Graham 举了 Original Macintosh 团队为例:团队成员既有高度自由,又是协作完成伟大产品。 他批评那种“工作/生活平衡” 的二元思维,因为对那些“滑冰”式工作者来说,“工作”并非与“生活”对立,而是统一整体。5. 为什么“自己”的项目尤其有价值于创业/创新 当你在做一件“真正没被人做过”的事情(一个未解决的问题),你所获得的回报更高:因为市场上对未解决的问题付出的价值更大。 同时,从干净白纸设计(clean-sheet design)开始往往更好地激发“滑冰”式工作者:他们有自主、有新鲜感,不被繁琐官僚拖累。 因此,如果你想找创业想法,他建议从“为了好玩”做一个你自己的项目开始。即便不是马上赚钱,它可能就是启动点。6. 启动阶段最关键,谨慎反而害人 Graham 特别指出:一个项目从“觉得或许可以做 x”转向“实际动手做 x”的阶段最重要。 在这个阶段,设定过高标准、害怕失败,会抑制真正开始。他提醒我们:孩子做项目时那种“无需顾虑”“直接跳进去”的信心,是成年人该努力恢复的。7. 总结性的建议 努力去做 属于你自己的项目:主动选择、有一定自主权、最好有新鲜/未被解决的问题。 在职业、教育、组织中寻找能让你感受到“这就是我该做的事情”的状态,而不单是“我被指派做这件事”。 在起步阶段不要过度纠结标准或怕失败——动手比完美更重要。 如果你是一名教育者、家长或创业者,考虑怎样让“玩/兴趣”与“工作/职业”之间的桥梁更加通畅,让年轻人(或自己)能从“做自己项目”的经验里得到真正成长。
Paul Graham 是一位英国出生的计算机科学家、企业家、散文家,也是著名创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YC)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被誉为“硅谷创业精神的思想导师”,其文字影响了一整代创业者与程序员他以多重身份闻名: 技术背景: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早期研究 Lisp 语言,并开发了知名方言 Viaweb(后被 Yahoo 收购,成为 Yahoo Store),是最早的网页应用之一。 创业影响力:作为 YC 的核心人物,他资助并指导了包括 Airbnb、Dropbox、Stripe 在内的数百家初创公司。 思想影响力:他以简洁而深刻的英语散文著称,发表在 paulgraham.com 的文章被视为创业者的“必读经典”,主题涵盖技术创新、创业哲学、社会观察与个人成长(代表作包括《Hackers and Painters》《How to Do Great Work》)。本文核心观点 努力是优秀工作的必要条件Graham 指出:想做出“伟大的工作”,光靠天赋是不够。优秀工作的三大要素是:天赋(natural ability)、练习/投入(practice/effort)和兴趣/决心。缺一不可。他提到自己小时候以为聪明人可能能“轻松”做到大事,但后来发现其实他们背后也付出了大量努力。 自我驱动 vs 被动任务在学校里,你通常有人给你定任务、设目标。但真正非凡的工作,往往目标不明确、需要你自己定义、自己推动。Graham 提出:你必须培养一种 “即便没人叫你做你也应该在做” 的状态。 学习“真正的工作”是什么学校里的工作、考试、作业,有时只是模拟或挂名“工作”。真正的工作有“实质性”、“需要做”的感觉,而不仅仅是忙碌或填表。你必须识别出哪些是“伪工作”(busy work) vs 真正意义的工作。 找到适合你的工作类型不仅是“我能做什么”,还要是“我想做什么”。如果你对某件事情真正感兴趣,那么你会比任何纪律强迫自己的人都付出得更多。兴趣比纪律更能驱动持续努力。 把握努力的“度”努力不是把自己榨干就好。Graham 提醒:在某些类型的工作中,超过某个小时数后,效率和结果反而会下降。关键是保持“高质量的工作”而不是无限延长时间。 要有诚实性他反复谈到,你要诚实地评估自己:你是否真的在努力?(不是在“装做”努力)你是否真的选择了对你来说值得做的问题?当结果不好时,是坚持下去,还是应该换方向?
Paul Graham 是一位英国出生的计算机科学家、企业家、散文家,也是著名创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YC)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被誉为“硅谷创业精神的思想导师”,其文字影响了一整代创业者与程序员他以多重身份闻名: 技术背景: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早期研究 Lisp 语言,并开发了知名方言 Viaweb(后被 Yahoo 收购,成为 Yahoo Store),是最早的网页应用之一。 创业影响力:作为 YC 的核心人物,他资助并指导了包括 Airbnb、Dropbox、Stripe 在内的数百家初创公司。 思想影响力:他以简洁而深刻的英语散文著称,发表在 paulgraham.com 的文章被视为创业者的“必读经典”,主题涵盖技术创新、创业哲学、社会观察与个人成长(代表作包括《Hackers and Painters》《How to Do Great Work》)。这篇文章讨论了「如何做出伟大的工作(great work)」——也就是那种在你所处领域里扩展人们“可能性边界”的工作。作者指出,虽然各领域的伟大工作方式各异,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共同“交集”/通用方法。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步: 选择要做的事情:选择你既有天赋又深感兴趣、而且有发挥空间的事业。 “前沿”学习与探索:深入该领域直到你到达知识/实践的边缘,在那儿你能发现“空白”或“裂缝”——即别人还没探索的问题。 注意并探索这些空白:大胆选择别人忽略的问题,愿意冒险或者走“非主流”的路径。 持续努力、积累成长:伟大的工作常常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地做一点,再一点。 培养正确的心态与环境:包括诚实、务实、好奇心、愿意“从头再做”,以及选择合适的同伴/环境。作者强调,虽然“天赋”、“兴趣”、“努力”与“运气”都是要素,但你能控制的主要是兴趣(你对事情的热情)和努力。从而,找到合适的方向并坚持下去,是关键。主要观点概览下面我列出一些较为详细但仍精炼的核心观点/建议:选择方向 要做的事情应具备三个条件:你有天赋、你深感兴趣、且该领域有做出伟大工作的可能。 年轻的时候往往还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什么工作是什么样的。因此“猜测并开始做”比等待完美更好。 探索不同领域很有价值,因为很多重大发现来自跨界或“不同领域的连接”。到达前沿与寻找空白 学习到能去到该领域的“前沿”是关键:那里知识边界变得不平滑、满是缺口。 要敏锐地“看见”那些被大家忽略的裂缝/缝隙。许多伟大工作就是从看似疑惑的问题出发。 如果一个想法看起来奇怪、少有人做、但你能明确指出别人忽略了什么,那可能就是一个好赌注。工作方式与习惯 兴趣是推动你持续努力的强大内驱力。伟大工作通常伴随持续且有热情的投入。 保持大块连续、不被打断的工作时间更有利于深入思考、高质量输出。 每天完成一点也许看似少,但累积起来会成“指数式”增长。 要让你的思维有“散步/沉思”的机会——不是单纯忙碌,而是在专注工作之外让大脑“闲一下”,往往会有新想法。心态、风格、环境 避免“装样子”(affectation):不要花力气在“显得厉害”上,而是专注做得好。 要诚实(intellectually honest):愿意承认自己错、愿意被新的事实推翻。 与优秀的同伴/环境在一起,会极大提升你做出伟大工作的可能。 士气(morale)很重要:积极的心态、信念自己“有机会”、把失败视作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个人价值的否定。年轻 vs 年长的优势 年轻人有时间、精力、乐观、自由:是高风险/高回报的好时期。 年长的人有经验、效率、资源、判断优势。两者各有所长。关于问题与原创性 伟大工作的一个关键在于提出好的问题:好的问题往往比答案更具价值。 原创性不是流程,而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状态:专注、习惯产生新想法。 探索被忽视的问题比解决热门问题更可能产生突破。原文地址:https://www.paulgraham.com/greatwork.html
https://blog.samaltman.com/three-observations
https://blog.samaltman.com/reflections
本集播客来源是是 OpenAI 创始人兼CEO Sam Altman 的私人博客:https://blog.samaltman.com/how-to-be-successful
本集播客是从 OpenAI 创始人兼CEO Sam Altman 的博客中转成音频: blog.samaltman.com主要内容:1. 选对事情比做事快更重要 他说:“It doesn’t matter how fast you move if it’s in a worthless direction.” 他强调,“挑对你要做的事情” 是生产力中最重要、但往往最被忽略的。 他认为:优秀的人通常对世界有强烈的信念,而不是随波逐流。 他自己习惯:给自己留下思考“我究竟应该做什么”的时间(比如读书、与有趣的人交谈、在自然中散步) 他指出:如果你长期做你不喜欢或不在乎的事,要考虑是否需要重大变动。理解:很多人忙得焦头烂额,却忽略了“忙什么”这个问题。Altman 在提醒我们,先问“做这个值得吗?方向对吗?”再搞效率。2. 优先、列清单、避免浪费时间 他的生产力系统有三大支柱:“Make sure to get the important shit done”“Don’t waste time on stupid shit”“Make a lot of lists.” 他非常推荐“写清单”——包括年、月、日目标。写在纸上,他更喜欢纸质。 他不做复杂的任务分类/估时,最多会给特别重要项目加星标。 他尝试让每天开始和结束时都做好一件他能明显取得进展的事,从而产生“做更多→感觉更好→做更多”的正循环。 他“无情地”说不:对非关键的事尽快处理或跳过。比如会议和邮件他觉得很多浪费时间。 他建议会议时间:15-20分钟或2小时,避免1小时默认导致浪费。 他尽量将早晨几个小时留给最重要工作,不让别人安排行程;他把会议安排在下午。 他警告不要陷入“生产力色情”(即过度优化系统,而忽略了“做正确的事”)理解:在效率工具/技巧之外,他更强调“先有好的优先级/清单系统” + “避免无意义时间消耗” + “专注于行动”这三点。3. 身体/环境/习惯也很关键 他谈到:生产力不仅是脑的事,还包括睡眠、运动、营养、工作环境。 关于睡眠,他认为这是最重要的身体因素之一。他建议冷、暗、安静、好床垫的环境。 关于运动,他偏好重训3次/周 + 偶尔高强度间歇训练。感觉最佳。 关于营养,他自己“早餐很少吃”,每天大约空腹15小时(对他有效,但他也强调“不一定适合大多数人”)。 他还建议:工作空间应该有自然光、安静、不被打扰、有长段时间可专注。 他承认:有时会出现“没动力”的一两周,对此他还没找到万能办法,只能等待“雾”散去。理解:想“更有生产力”不仅是加班或凑技巧,更是对身体、环境、习惯的长期投入。忽视身体/环境,会削弱前两部分。4. 反复强调:方向>速度 他再三表明:如果你“努力但方向错了”,那么再快也没啥用。 他提醒:生产力不是为了“把所有时间都填满”,而是为了让你“用好一年”的资源,而不仅仅“用好一天”。理解:效率工具、清单、技巧固然好,但最根本的是「你做的这件事是否值得」。“再快也做错事 = 白忙”。总结一句话选一个值得做的问题 → 给它高优先级 → 把时间、身体、环境、习惯优化起来 → 避免无意义浪费 → 坚持下去,长期复利——最终你会比别人做得多、做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