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2 那些一个人出发的人,后来都怎样了?聊聊Solo的美丽与危险
Description
国庆刚刚过去,我们注意到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几起关于“solo”的新闻。
有人独自登金银山,结果坠崖受伤;也有人把金银山当作人生第一座雪山,选择单人独攀。我们意识到,这种“只身赴险”的行为在年轻的户外爱好者中似乎并不罕见。
Solo到底拥有何种巨大吸引力,使得人们愿意承担失去生命的风险,也要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条道路?我们决定用这一期节目,聊聊“solo”的魅力与危险。
互动有奖:
你觉得solo值得吗?你眼中的solo是什么样?你会考虑去solo吗?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你对solo的看法。订阅+评论,我们将在小宇宙评论区抽取3位,各送出「极限孤征」电影票1张。
截止日期:10.17日
节目时间轴
[01:13 ] 从金银山SOLO事故说起,为什么“solo独行”成了年轻人的新冒险?
[04:31 ] SOLO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07:12 ] 用影片读懂SOLO,《极寒之路》中23岁青年独自骑行北极圈的浪漫与崩溃
[12:44 ] 冰天雪地,帐篷外的狼嚎:面对危险时最真实的恐惧
[17:07 ] 理想主义者如何安全完成疯狂计划?
[23:45 ] 《汤姆》的悲剧:攀登世家背后的宿命与挣扎
[26:50 ] 母子二人葬身于同一片山域,那些明知危险却停不下的脚步
[30:00 ] 汤姆的童年与家庭,会是影响他宿命的原因吗?
[34:58 ] Marc André:比汤姆更决绝的“消失式”攀登
[39:03 ] 妈妈在葬礼上的发言:理解并尊重孩子的热爱
[41:30 ] Kyle Dempster:“如果此生路走到尽头,你是否还会踏步向前?”
[47:02 ] 一边SOLO一边爬到94岁,Fred Beckey的可持续攀登哲学
[50:23 ] 为什么SOLO让人上瘾?追求浪漫 or 享受孤独
[58:55 ] 一个理想的户外环境是怎样的?
01
什么是SOLO
“Solo”这个词,在户外语境里有着非常明确的定义。
它不只是“一个人去玩”,而是一种自补给、无后援的独立行动。
对攀岩者来说,free solo 是徒手攀登,不使用任何保护装备;对登山者而言,solo 是完全独立的登顶尝试,一切物资、路线、风险决策都由自己承担;而在徒步或骑行中,solo 则意味着 self-supported travel——自给自足的旅程。
所以,今天我们谈论的“solo”,并不是在城市里散步,而是进入荒野,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行。
02
为何SOLO?
要理解solo的意义,或许最好的方式是从故事开始。《极寒之路》与《汤姆》,便是两种答案。
一位骑行者,在北极的暴雪与狼群之间,寻找心灵的纯净;一位攀登者,在母亲未竟的北壁之上,寻找传承与自我。他们的路,都以孤独为始,也以孤独为终。
Any man, who is a man, can travel alone.
——Jack London
<figure>
2011年冬,年仅23岁的英国人 Ben Page 从加拿大出发,独自骑行进入北极圈。他想去寻找那种“最纯粹的自由”——一种不依附于任何人、不依赖于任何结构的存在。
他带着自行车、一台相机、一顶帐篷,以及对世界最浪漫的想象。影片《极寒之路》(The Frozen Road)记录的,正是这段旅程。
在北极的漫长冬夜里,气温低至零下40度。风声像刀子一样割裂空气,太阳数日不升,天地被冻成一幅寂静的灰白画面。
Ben 的身影,成了那片荒原上唯一的移动。加拿大北部的山脉、苔原和森林的多样性,让Ben 兴奋异常。第一次骑车穿越冰冻的河流湖泊、积雪深厚的森林和高耸的雪山,天地间,只剩下自行车的“吱嘎”声和自己的呼吸声,与周围压制一切的白色静默形成鲜明对比。他仿佛活在杰克·伦敦的小说里,时刻在感受“野性的呼唤”。
Solo并不总是浪漫。
天寒地冻,积雪深厚,群狼环伺,食物还剩一天半的量,推着沉重的单车,Ben 举步维艰。他开始变得不知所措,恐惧、饥饿和孤独逐渐占据内心。Ben 在帐篷里问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Ben 最终到达了北冰洋边,零下36度的严寒中,他终于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冰冻海洋。
但到此时,对于此行的意义,Ben 却又“糊涂”起来。满脸挂着呼出的水汽结成的冰柱,Ben 对着镜头说道:“我还没有彻底理解这次旅行对我的意义,实现梦想的路总是艰难,不过我只想走这一条路。”
《极寒之路》并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胜利的终点。它只是真实地呈现了一个年轻人,在世界尽头,与自己短兵相接的过程。
他抵达的,不是某个坐标点,而是一种存在的真相:
自由与孤独,是一体的两面。
<figure>
如果说 Ben Page 的独行,是对世界的探寻;那么影片《汤姆》中 Tom Ballard 的独行,则是一场跨越二十七年的回响。
他是著名女性登山家 Alison Hargreaves 的儿子。
1995年,母亲在攀登K2下撤途中遇暴风雪遇难。那年,Tom才六岁。母亲留下的,是登山史上罕见的记录:人类史上第一位独自无氧登顶珠峰的女性。第一位在一个季度内独自攀登阿尔卑斯山六大北壁的女性。
作为登山家的儿子,Tom几乎是在山里长大,攀登对他来说从还在母亲肚子里就开始了。11岁,Tom开始岩壁上的垂直生活,成为了一名全能型攀登者,包括抱石、自由攀登、干攀、攀冰、极限滑雪与滑板滑雪。 20岁开始,与父亲一起,卖掉了住所。从此居住在房车之中,过上在各地流浪和攀登的生活。
二十多年后,Tom用同样的方式,传承了母亲的壮举——独攀“阿尔卑斯六大北壁”,而且是冬攀。这也让Tom成为了第一位在一个冬季独自攀登阿尔卑斯六大北壁的攀登者。
享受孤独,是Tom攀登的风格:冬季独攀六大北壁的三个月来,仅有父亲和几位密友陪伴,没有媒体的关注。直到接近完成时,才有媒体获知此事并前来报道。
2019年,Tom与意大利攀登者 Daniele Nardi 一同前往南迦帕尔巴特,沿着 Mummery Spur 尝试一条少有人踏足的路线,也是他母亲生前未能完成的目标。
暴风雪来临,通讯中断,此后再也没有Tom的消息。
有人说,这是宿命;也有人说,他终究“回到了属于他们的地方”。但或许,Tom只是走完了自己注定要走的那条孤独之路。
03
年轻且无畏
浪漫而危险
在讨论“solo”的时候,我们总会问:是不是年轻人更容易去做这样的事?的确,很多独行者都是二十几岁出发的。
在国外,许多年轻人高中或大学前都会有一个 gap year,背起包独自旅行。社会对这种“独行”更为包容——他们认为,只有一个人深入自然,才可能真正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Solo 文化在成熟的户外社会中被看作一种个人成长的方式。正如我们在节目里提到的,独行并非逃避社交,而是一种完成自我同一性的过程。
独自一人的探险,意味着对自我的彻底坦诚:没有同伴、没有支撑、没有外部的评判。只有你与自然、恐惧、渴望以及自我赤裸相对。
然而,Solo的浪漫往往掩盖了它的危险。
任何一次风向的变化、一次判断的迟疑,都可能是生命的终点。孤独带来的清醒,也可能成为毁灭的诱惑。正如Ben Page所经历的寒冷,也正如Tom Ballard走向的雪坡,solo从来不是浪漫的逃离,而是与死亡并肩同行。
我们欣赏solo的精神:那种极度自省、极度纯粹、敢于独自面对恐惧的勇气。但我们也要明确地说——请不要贸然solo。
没有人类的身体能战胜自然,也没有任何成就值得用生命去交换。活得长久,是一种能力。
最后分享肯道尔另一部影片中说的那句台词:
“不要问这个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
问自己什么能让你真正活着。
因为这个世界,
需要真正活着的人。”
——《骑向卡兹别克》
本期播客中所提到的《极寒之路》《汤姆》《攀登浪子:弗莱德·贝基传奇》《最后的冰峰》均为2025肯道尔英国户外电影展的展映影片,展映时间为10.18-10.26。
更多探险故事,欢迎大家来到影院,在大银幕前感受。
<figure>

在探险的谱系中,“Solo”是一个神圣而沉重的词。它脱离了团队的协作与见证,将个体彻底交还于旷野。本次我们为“极限孤征”单元挑选的两部影片,就呈现了Solo两种面相。
《汤姆》中Tom的孤征,是向山而生的宿命。他的Solo,始于一个登山家庭血脉与创伤的交织点——母亲葬于K2,而他依然选择走向高山。他在孤身一人向山走去的过程中,反复确认“我是谁”。而《极寒之路》中Ben的孤征,则是单车穿越北极荒原,追寻的是一种纯粹的、杰克·伦敦式的孤独。他的Solo,是与现代社会的彻底断联,旨在剥离一切社会身份,在“无情空虚”中拷问自我的本质。
Solo的终极意义,或许就是与自己对话。无论是汤姆还是本,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同一个问题:当世界被简化到只剩下一具身体、一个意志与一个目标时,生命还剩下什么?
<figure>
《极限孤征》单元放映场次
金逸影城(上海凯德虹口IMAX店)
10月26日(周日)15:30-17:30
百美汇影城(嘉里中心店)
本期主播
孜孜,肯道尔中国创始人,艾肯加户外社群创始人,英国肯道尔国际山地电影节亚太区总监,800天环球旅行者
飞飞,肯道尔中国探险编辑部主编,「户外果酱Outdoor Jam」播客制作人,滑雪/攀岩/划艇爱好者
音频后期
嘟比嘟哇工作室
最后再吆喝一下,本期节目已上线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Apple Podcast、Spotify等各大播客泛用型客户端,欢迎大家收听、订阅!
🔍 户外果酱Outdoor Jam
😋 祝您好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