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最快的方式是直接研究搞钱,而非持续学习
Description
你以为自己很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其实你只是很会“假装努力学习”。
买书、报课、记笔记,甚至在刷短视频的时候,也会收藏了一堆干货,但是从来不看。
几年过去,看起来知道了很多东西,但是既没有升职加薪,反而变得越来越焦虑了。
因为你陷入了一种“信息过载”的状态:
每天吸收大量内容,但却缺乏行动和转化。
看似很努力、自律、上进,实际上是在用“假装学习”来逃避真正的行动。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学习最容易给人制造一种虚假的掌控感。”
你觉得自己在积累知识,仿佛未来总有一天能用上。但知识如果没有转化为行动,只是一种熵增行为,增加你心智的负担,占据你的注意力,但是却无法真正改变你的生活。
而学习本身只是输入,真正的成长需要输出。
你写出一篇文章、卖出一个小产品、跑通一次完整的尝试,才会得到真实的反馈,才会在挫败和迭代中真正进步。而研究搞钱,就是最直接的输出方式。
正如乔布斯说的:“Real artists ship。”
学习和思考再多,如果不去交付、不去验证,它们永远只是想法,而不是成果。
01 多维能力的复利
查理·芒格:“真正的大钱来自于知识的组合,而不是孤立的知识。”
学习大多数时候是“单点”:
学写作,你会写点小文章;
学营销,你就会搞点推广。
这些技能单独拿出来都没问题,但它们往往是孤立的,无法产生叠加效应。
可一旦你开始尝试赚钱,你就会发现:赚钱不是单点能力的比拼,而是一套组合拳。
你既要会产出内容,又要学传播;既要懂产品逻辑,又要能搞定成交和服务;同时还要熟悉工具,提升效率。
如果你选择进入职场,公司往往要求你是一个“专才”。
但问题是:一旦你离开公司的体系,你的专才未必能帮你独立赚钱。
而且公司并不会因为你会写作、设计、数据分析、沟通谈判等多个技能,就多付你工资,反而更会压榨你,让你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作,但依然只付一个人的工资。
而如果你把自己当作一个公司一样去研究搞钱,这些技能会叠加成一套完整的商业能力,让你从一个普通人,逐渐成长为能独立面对市场的“一人公司”。你不需要依赖公司,就可以养活自己。
学习搞钱不仅让你拥有赚钱的能力,更让你在这个不确定时代里拥有一份对抗风险的资本。
02 你缺的不是知识
而是少一个“反馈系统”
你以为自己缺的是技能、知识,其实你真正缺的是一个能立刻得到反馈的实践过程。
你花 30 天把课程看完,你会给自己营造出一种虚假的成就感,这样虚假的成就感让你满足于“只学但不实践的循环”里面。
但你发一篇图文、卖一个模板、做一次尝试,哪怕没人点赞、没人买单,那个“怎么没人买”的反馈,才是你真正开始掌握知识的时刻。
你会开始思考,为什么我跟别人写的东西一模一样,别人有数据,而我没数据?
你复盘后——才发现别人几年前就发过了,同类型内容遍地都是。于是你意识到:现在必须写得新颖,甚至反常识,才可能被看见。
对于当前已经习惯性吸收大量碎片化知识的你,其实已经学的足够多了,但如果没有反馈和实践,它们就会像散落的零件一样,拼不成真正能运转的机器。
03.市场反馈才是真正的老师
学习最大的陷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学会了没有”。就像上学的时候,你觉得自己理解了;但是一考试就不会。
保罗·格雷厄姆曾提醒过创业者:“尽早发布,让用户告诉你该做什么。”创业的过程,就是不断在真实的市场反馈里学习和成长。
而搞钱的好处,就是市场会给你最诚实的反馈。
在职场里,你的努力常常是模糊的,他并不像学生时代的考试,有明确和统一的标准。有时候甚至就只是取决于老板今天心情怎么样。
但在市场面前,一切都透明:好就是好,没人买单就是没人买单。
这份直面市场的残酷,你才会看清自己的短板。你需要不断在市场反馈里去修正自己的不足,发现真正有价值的方向。
市场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让你在一次次的失败中,真正找到自己薄弱的地方。也许是表达不够清晰,也许是产品没有差异化,也许是你一开始的定位就找偏了。
学习会让你觉得自己在路上,但实践才是真正的出发。
你不需要等到那个“完美时机”,因为那一天永远不会来。
苏格拉底说过:“行动才是通往智慧的钥匙。”
把你学到的哪怕一点点东西,立刻拿去做个小小的尝试。你会发现,成长并不在书本里,而存在你走过的每一条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