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产业链横跨台股、A股与港股:谁靠业绩兑现,谁在情绪炒作
Description
本期节目录制于2025年8月18日,和君君老师,一起深入探讨英伟达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引领作用。节目中,我们重点聊到英伟达凭借在AI算力、GPU芯片领域的绝对优势,如何带动整个全球芯片产业链上游的需求快速提升,进而引发景气度的全面爆发。从晶圆代工、设备材料,到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都在这一轮浪潮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机会。
英伟达掀起全球算力狂潮:谁是真正赢家,港股为何缺席?
近期,全球科技市场的焦点几乎都被英伟达占据。这家芯片巨头的股价一路狂飙,不仅写下了属于自己的财富神话,更像一块巨石砸进湖面,激起了覆盖整个产业链的层层涟漪。从上游芯片制造、服务器组装,到台湾高阶电路板产业链,需求的快速增长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算力的爆发,不仅仅利好芯片公司,而是带动了整个庞大的上游供应链。
随着台湾的PCB厂商开始加速兑现收益,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投资者面前:在这场由英伟达点燃的科技盛宴里,不同市场的投资者该如何自处?特别是港股市场,是否也能分到这波红利?
首先要明确一点,算力的故事并不新鲜。无论是台湾、韩国,还是A股市场,近期热议的GB200芯片,背后逻辑都和今年5月以来海外的AI炒作一脉相承,本质就是“左脚踩右脚”的自我强化。
推动这波行情的,是全球风险偏好的提升。当美股高位震荡、资金找不到新的突破口时,大家就会去寻找还没被充分挖掘的“补涨空间”。对很多对冲基金来说,重仓英伟达、苹果、微软这些龙头已经是标配,要想再赚超额收益,就必须往后排的中型公司去找机会。
这同样适用于英伟达产业链。毕竟,英伟达也不是没有对手,AMD、华为昇腾、寒武纪都在抢市场。对投资者来说,继续线性推演英伟达股价已经越来越难。大家更关心的是:巨额资本开支能否转化为利润?哪些公司是真正能持续分到订单的?
所以,资本市场的思路就变成了:先把AI相关的“坑”全部填满。第一站,就是台湾。
台湾能率先受益,很简单:它接到的订单和海外资本开支最直接挂钩。甚至能算得很清楚:如果美国大厂的总投资是2万亿美元,台湾厂商大概能分到多少,几乎可以精准推算。
更重要的是,这些订单在未来两个季度基本锁定。台股的上涨,本质上是扎实的基本面推动,投资者几乎可以“按计算器”一样测算出业绩增长。
因此,从今年5月中旬开始,台股就走出了明显的基本面行情。结构也很集中,台积电、联发科,以及几家核心电子厂商主导节奏。研究员们盯着订单细节,市场投资风格极度偏向基本面——甚至带点“分子病”,就是过度执着于业绩细节。
相比之下,A股要复杂得多。理论上,A股的CPO、PCB、服务器厂商和台股类似,也具备算业绩的逻辑,业绩能推算得很清楚。比如中际旭创,下个季度的订单已经能算到小数点后一位,甚至不完全依赖英伟达,AMD的订单占比也很高。
但现实是,A股行情往往会走到情绪的一面。比如液冷、电源等板块,已经炒出了明显的情绪溢价。这不是单纯看基本面,而是典型的A股特色:风险偏好上升,资金想要快钱。
大家嘴上说着看基本面,实际做的是情绪博弈。结果就是:A股和美股中小盘的炒作逻辑越来越像,炒的是预期,而不是现实。
与台股、A股的热闹相比,港股显得格外冷清。原因很直接:缺少硬件标的。
港交所的历史定位就是服务两类公司——要么是能大规模融资的互联网巨头,要么是稳定分红的地产、金融。像CPO、PCB这种以前被认为利润微薄的制造业,在港股根本拿不到好估值。哪怕是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在港股的估值也远低于A股。
因此,港股几乎没有办法承接AI硬件红利。投资者想找,只能转向软件和应用端。
但港股的软件故事并不顺利。比如腾讯,财报亮眼靠的是游戏和利润释放,而不是AI突破。它对AI的定位,更像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而非战略核心。这意味着,腾讯的成功无法直接外溢到其他公司。
港股的AI概念股,更像是“故事讲了一遍”,后续逻辑还在探索。硬件端的确定性没有,软件端的催化剂也没到。近期港股的反弹,更多来自于流动性和风险偏好改善,券商股疯涨就是例子),而不是公司盈利改善。
其实当前的A股和美股中小盘,都是典型的“FOMO交易”。在这种行情里,等回调、看基本面的人,往往赚不到钱;反而是敢追高的新资金,短期收益惊人。
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先信后赚”,而不是“先赚再信”。价格早已和基本面脱钩,玩的是动量和情绪。它更像一场竞技,考验的是胆量、纪律和心理承受力,而不是你对产业链有多熟悉。
普通投资者如果想参与,就必须克服三道坎:
1. 认知:明白这就是一场情绪博弈,不要执念于基本面。
2. 心态:要么认真下场,接受可能交学费;要么干脆不碰,别在边上焦虑。
3. 环境:远离那些整天喊“追高必死”的负能量群体,不然永远走不出来。
最终,能在这种行情里稳定赚钱的,只是少数老手。大多数人短期可能侥幸成功,但长期胜率很低。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更稳妥的办法还是回到基本面,寻找长期、确定性更强的机会。
总的来说,算力狂潮正在席卷全球,但赢家不止英伟达。台股靠硬件吃肉,A股在情绪和基本面之间摇摆,港股则暂时缺席。对投资者而言,真正的挑战不是看懂逻辑,而是能不能在波动中活下来。
本期节目要点:
05:00 从基本面看,当前全球算力行业没有新增逻辑,包括台湾市场、A股市场和韩国的一些GB300叙事等,都不是新逻辑
10:00 大部分人关注的是英伟达带来的热点,例如液冷电源炒作,但在液冷电源之前,CPO和PCB行业与台股已并行上涨,这被认为是全球算力行业弹性的增强
15:00 台股市场结构极其简单,主要是台积电和一堆电子股
18:00 台股的上涨被认为是偏向基本面上涨,因为台湾厂商获得的订单与资本开支相关性最强,未来两个季度的订单清晰且稳定,是订单确认后的基本面上涨
23:00 大陆A股市场,CPO、PCB和一部分服务器公司在理论上与台股的定位相似,订单也非常清晰,未来两个季度的订单量可精确计
27:00 A股与美股在炒作“后排”阶段是相似的,都带有情绪性,基本面层面的涨幅已经兑现
34:00 港股市场没有A股和台股那样的硬件公司,例如只有箭涛集成电路板,但其主要搞消费电子,难以拿到算力相关的订单
37:00 香港市场主要关注软件和应用端,硬件方面没有标的且缺乏氛围
43:00 关于“追高”与投资者心态调整
节目主理人:君君
节目制作人:小安
剪辑:王果然
在全球市场波动性加剧、宏观与结构性因素交织演化的当下,传统的单一市场视角已难以捕捉资产价格的真实驱动力【投知君君】主要聚焦在以对冲基金的投资框架与交易逻辑为基础,横向比较美股、港股与A股三大市场,帮助投资者建立更具前瞻性、体系化的全球资产配置视角。欢迎大家关注我们,也欢迎听众朋友搜索添加我的微信:touzhijunjun,聊聊你的看法。